•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2019-03-13 15:17: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圍繞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專家學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劉志明:

  不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意義重大。一是有利於永葆馬克思主義的生機活力。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必須堅持,這是基本的常識。但是,馬克思主義也必鬚髮展,必須與時俱進。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緊扣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及其發展,人民大眾不能缺席,不能當旁觀者,馬克思主義必須走向群眾,其發展必須植根群眾,必須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營養,也只有為最廣大人民所掌握,它才能充分發揮其指導人民實踐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因此,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二是有利於在新時代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改革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方位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迫切需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以使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説服力的真理力量。

  三是有利於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既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又使人民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成果,內在地貫徹了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的要求,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也就有了很好的保障。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給我們提出的新任務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二是及時把握國情黨情世情的新變化,把握時代發展給黨和國家事業提出的新要求。三是要組織廣大幹部群眾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引領實踐、指導工作,從而更好地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給我們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要牢固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要系統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自己的學術科研,努力解決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問題。二是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紮實地開展國情調研,大量地佔有和掌握國情世情黨情變化的第一手材料。三是要樹立世界眼光,努力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把握世界主題發展變化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四是要落實為人民做學問的基本要求,要深入群眾,努力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並從中確立自己學問的主攻方向。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做到以下三點至關重要。第一,要立足我國實際,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人民心聲,回應現實需要,深入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更好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時也要放寬視野,吸收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第二,要立足時代特點,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更好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真正搞懂面臨的時代課題,深刻把握世界歷史的脈絡和走向。第三,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創新成果武裝廣大黨員、幹部的頭腦,凝心聚魂,堅定全黨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産主義理想,不斷提高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理論思維能力和思想政治水準,不斷提高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以及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的能力,使全黨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強大的戰鬥力。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姜喜咏:

  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好又快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階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最正確又根本合法的出場方式。根據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經驗,馬克思主義只有經過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才能實現在中國的真正傳播、運用和發展、創新,成為武裝頭腦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才能承擔起改造中國的歷史使命,才能永葆馬克思主義的本性、精神和生命力;根據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的歷史經驗教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唯有走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道路,才能也才是真正堅持踐行無産階級的革命精神和共産主義理想精神,而避免迷失于當代資本主義的物化(包括科技在內)幻象,與現實和資本家妥協茍且,脫離無産階級和勞苦大眾,忘卻馬克思主義的共産主義“初心”。另一方面,只有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才能也才是真正在中國堅持、發展和完善、壯大社會主義事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實踐百年的歷程表明,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和馬克思主義共生一體的,馬克思主義是“魂”,社會主義是其“魄”,二者互為前提基礎,兩個詞也在根本上互為定義而具有同一的內涵。在任何歷史條件下,只有將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並提、實踐上歸一,才是所謂“不忘初心”、“真正堅持”、“真心堅持”。

  因此,真正合法、合理又最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必然是走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學術大道,堅持深入總結、梳理和概括、提升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智慧的理論內涵與邏輯,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地認識中國與世界、時代與科技、人類與未來的歷史與現實邏輯,真誠助力中國共産黨創造出真正反映21世紀人類社會及中國發展實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形態,並創造出各國人民尤其是西方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全世界各民族國家。當前,最緊要的是學理化地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實踐是歷史的具體的,應當以問題為導向,從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及願望出發,真正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和共産主義理想,在推進社會主義的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使其“中國特色”具有更加鮮明厚重的馬克思主義內涵和共産主義色彩,以真正的革命精神紮實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民主法制事業,使最廣大工人農民和其他勞動群眾真真切切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基本面上都感受和享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應營造出更加厚重實在的社會文化環境,使人民大眾的創造力充實涌流發揮,持續創造出無限多樣、層出不窮的社會新事物,以之為抓手和推手,推進我們的事業日新月異,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好又快發展。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朱榮英:

  全面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魅力與時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開放的、實踐的、發展著的創新體系。基於社會實踐需要而推進它的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原本就是它的本質屬性和固有真義。從人類文明整體發展的維度講,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創新史,而從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維度講,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不斷相結合的歷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及其辯證整合的創新史。實現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獲得批判繼承、豐富發展的科學路徑和必然選擇,是在實踐中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和新局面的基本訴求與迫切需要,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能夠科學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並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現實需要。

  我國當代學者從多視角、多學科、全方位、寬領域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創新觀,從整體上構建併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形態和創新體系,密切關注與著力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實現途徑、中國方向,從學理上構建馬克思主義“思入生活”、引領時代的當代邏輯和展示平臺,可謂立意高遠、構思縝密、論證充分、剖析深刻,不僅具有宏闊強大的研究力度與深度,而且在思想領域與事實領域均造成了巨大影響,大大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融入實踐的邏輯層級和時空場域。有的學者從若干方面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式的創新表述進行了系統歸納、細緻梳理、合理展望、整體預期,有的從內在本源處加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現實針對性、理論時效性,還有的理清思路、明晰現狀、積累經驗、深化認識、推進研究,提供了更多地思維發展空間和精神生産能力,夯實了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的文化底蘊。

  其實,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共同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它的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批判力、凝聚力,就表現于它具有徹底的科學性、鮮明的階級性、自覺的實踐性和強烈的革命性,它是在實踐基礎上融科學性、階級性、革命性于一身的開放性學説,它之所以能夠實現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就在於它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就在於它能夠不斷地被創新、被超越、被發展,就在於對我們所處的偉大的改革時代深層推進而不斷産生的重大理論問題的科學發現與合理解決。

  在當代學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研究日臻清晰,時代賦予了當代學界同仁開創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整合機制的莊嚴使命與神聖職責,從學理上和實踐上認真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各種複雜背景與關鍵問題,在全球化語境下全面開創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局面和提升世界馬克思主義未來發展的新境界,都需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及其整合機制進行創新性研討,盡可能多地挖掘馬克思主義理論獲得綜合創新的嶄新問題域和理論生長點,全面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魅力與時代價值。系統闡釋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的核心要點與本質特徵,竭力展現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理論魅力與實踐品格,努力使現實問題昇華為理性問題,實現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一,並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整合機制,積極為之營造新的當代語義。

   記者 潘玥斐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