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吳浩:解決“門診看病難” 提升居民健康水準
【新春走基層 代表委員履職記】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2月初的一天下午,位於北京市豐台區芳群路的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較于有些基層醫療機構的“冷清”,其一樓並不寬敞的掛號大廳排滿了來就診的居民,其中以老人居多。
這座灰色的四層小樓,承載著周邊9萬居民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因其2010年起率先在全國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分級診療模式,為簽約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信任和好評,成為全國社區衛生中心建設的標桿。2018年全年門診量達44.7萬人次,而該中心醫護人員總數為158人,每人平均門診量超過了三甲醫院的平均門診量,成功把社區7成的居民留在了基層。
作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該中心的負責人吳浩教授並沒有止步于目前獲得的成績,也沒有接受其他單位拋來的橄欖枝,而是繼續留在方莊社區衛生中心,同時在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系擔任教學工作。
在吳浩看來,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雖然是一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但如果做好了,也是最容易讓百姓有獲得感的地方,同時,這也是一個探索如何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的好地方。這也是我國自2009年啟動醫改以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吳浩看來,基層醫療機構大有可為,而且意義重大。
2019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他安排好日常工作,回到四層的辦公室,繼續修改完善他的提案。
因為長期在基層,他了解中國的慢性病患者的現狀。為了控制社區慢病患者的病情,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以全科醫生為核心的“醫護綁定”的管理團隊,每個團隊由1名醫生和1名護士組成,負責800~1000名簽約居民的健康管理,簽約居民的高血壓和糖尿病防控達到了世界發達國家先進水準。
但通過在不同省市調研,他發現,很多慢性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存在住院率高、門診不報銷、藥品不足、依從性差等問題。
“這個問題很現實,也很嚴重。”吳浩援引相關數據介紹説,目前我國的慢性病患者已超過3億人,導致的疾病負擔已佔到總疾病負擔的70%,慢性病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疾病負擔。目前,我國門診醫保報銷額度小且範圍過於狹窄,如在一些省份需要慢性病患者有了並發癥才可在門診報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患者“為報銷去住院”“小病不治拖成了有各種並發癥才住院以求報銷”等問題。事實上,我國門診報銷較好的北京和上海兩地,住院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而門診報銷受限重重的地區,情況則相反。“門診看病難”不僅帶來醫療資源的浪費,還影響了患者滿意度,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導致患者依從性差,最終是慢性病控制率低和醫療花費高的社會問題。
在今年的提案中,他建議以高血壓為試點,為我國高血壓患者免費發放藥物,通過藥品集中採購平臺,每天花費1~2元可以保障高血壓患者的基本藥物治療,降低住院率和並發癥,提高患者依從性和血壓控制率,可以節省醫療開支。在試點的過程中,可以優先給貧困患者按需發放,逐步擴展到不能門診報銷的患者,最終保障所有高血壓患者的用藥,提升居民的健康水準。
記者手記
願百姓擁有自己的健康家園
作為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吳浩三句話不離本行,如何讓百姓能夠方便地就近就醫是中心話題。他認為,基層醫療機構應該是“便利店”模式,而不應該像“巨無霸”一樣的大型醫院。
畢竟,轄區裏的居民選擇來基層醫療機構就診,圖的就是個方便。如今,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設5個衛生服務站,方莊的居民步行去就近的醫療服務點,不會超過15分鐘。
在居民看來,這個“便利店”除了路途近,還要能夠滿足自己的醫療需求。“也就是要有自己信任的醫護人員為自己提供滿意的醫療服務。”吳浩説,這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者服務站才是百姓的健康家園。
隨著資訊化的發展,吳浩認為,基層醫療機構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要善於搭乘這輛快車,提升居民獲得感。
近年來,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逐步構建出智慧家庭醫生優化協同模式(IFOC)。“簡單來説,就是社區全科醫生圍繞簽約居民個人及家庭健康需求組織服務,以資訊化為支撐來為簽約居民提供治療、預防、康復、居家護理等協同一體化的健康照護新模式。”吳浩介紹,2018年4月北京市衛健委發佈文件將該模式向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推廣。
通過IFOC模式的實施和與醫聯體醫院的協同服務,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了以疾病為中心向健康維護為中心的轉變,與家庭醫生形成了良性的合作與互動關係,極大提升了居民的獲得感。
“願百姓都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健康家園。”吳浩這樣期待著,也一直為此在堅定地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