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海交通大學:將美育傳統引入思政實踐

2019-01-31 10:31: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1897年,上海。在風雨飄搖中誕生的南洋公學步入第二年。它與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大學,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

  南洋公學分設師範院、外院、中院、上院。這一年,南洋公學師範院總教習張煥綸撰寫了師範院院歌《警醒歌》,由師範院學生張惕銘、姚立人、沈慶鴻等譜寫曲調。《警醒歌》雄渾激昂,回腸蕩氣,濃縮了南洋公學創立時國內外政治形勢和辦學思想,在學生中傳唱,成了當時的校歌。

  校園樂聲中,沈慶鴻感到一顆心被點燃。在他看來,這種朝氣蓬勃、熱情向上的歌唱,對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來説,不啻為一劑救世良方。從此他矢志樂歌教學,以沈心工之名從事樂歌創作,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最早的學堂樂歌《男兒第一志氣高》就出自他的筆下。作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初創時期最早的音樂教師,沈心工開創了在普通學校編創學堂樂歌和設樂歌課之先河,被後世譽為“中國學堂音樂之父”。1901年秋進入南洋公學特班學習的李叔同,也是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他作詞的《送別》至今傳唱。

  穿越百年,美育傳統在這片校園早已紮下根。1919年開始,上海交通大學有了自己的合唱隊、管樂隊和話劇社,並於1981年10月成立音樂教研室,率先在普通高校中開設《音樂理論基礎》《鋼琴音樂》《中國民族音樂欣賞》和《外國音樂名作分析》等音樂選修課。

  美育塑造美好心靈,美育造就時代新人。作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高等學府,120多年來,交大人傳承不輟、砥礪創新,不斷賦予這所大學更豐厚的文化積澱,將美育傳統引入思政實踐,以美育豐富課程體系和校園生活,讓科學與藝術之美浸潤校園,化育人心。

  把美育傳統融入課程體系

  美育對於人的成長髮展具有重要意義。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同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上海交通大學在美育方面有著引以為豪的傳統和基因。大力倡導工程教育的老校長唐文治強調,道、藝不可偏廢,即精神、物質應該並重。他説:“欲拯民命,先救人心;欲救人心,先明正學。”雖僅擔任過4個月校長,卻同樣對學校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的蔡元培首倡美育,他主張:“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建校以來,上海交通大學走出了文化大師李叔同、畫家朱屺瞻、音樂教育家沈心工、表演藝術家盧燕、翻譯家傅雷、新聞記者政論家鄒韜奮等一批文化藝術名家,帶動影響了一代代青年學子。

  交大校友、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就是科學與藝術相通、相融的典範。他曾多次提出:“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藝術修養。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對我後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科學創新思維。”在上海交大的檔案館裏,至今保存著錢學森參加交大管樂隊的集體照。

  李叔同也曾提出美育救世的思想,他相信,通過美育改良人心。他將“涵育美感、陶冶身心”作為人自身和諧的審美追求,可以視為蔡元培等大力倡導的美感教育思潮的具體化。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上海交通大學延續美育的歷史傳統,將美育進一步融入課程體系,不斷加強藝術教育第一課堂建設,先後開設30多門藝術類選修課。1995年,上海交通大學被教育部體衛藝教司列為“在普通高校中開展藝術教育的上海地區試點高校”。2004年,《交響音樂鑒賞》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自2009年起,上海交通大學每學期為學生提供種類多樣、內容繽紛的美育類課程。目前學校在建的202門核心通識課程中,有48門屬於美育範疇,佔比為1/4,平均每年開設美育類通識課程130門次左右。

  讓美育基因滋養校園文化

  美育是審美教育,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在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久久為功,讓美的種子住進師生心田。

  “同步輻射”“引力與廣義相對論”“宇稱不守恒與中微子物理”“量子與拓撲”“時間反演”……這是上海交通大學連續幾年舉辦的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作品展的主題,以藝術的手段呈現科學之美,讓眾多學子沉醉在科學與藝術的相逢。

  2014年年底,李政道圖書館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落成,成為倡導科學精神和藝術修養完美結合的重要課堂。李政道向上海交大捐贈設立“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鼓勵科學家與藝術家共同合作,研究和討論科學和藝術的關係,用藝術形式展現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的博物館育人素有傳統,美育基地建設成績斐然。2011年,錢學森圖書館在上海交大徐匯校區建成開館,成為我國第一座建在高校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2年5月,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在上海成立,上海交通大學被推選為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會長單位。聯盟是各高校博物館溝通交流的平臺和紐帶,並積極推動各館深度合作和資源共用,使高校博物館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創造文化育人新模式,成為提升大學文化傳承、城市文明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1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堂【TANG】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創立,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著名博物館館長及文博領域專家從歷史範疇、文化傳承和跨文化交流的視角講述博物館裏的藏品故事、治館理念與文化融合,打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品質平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故宮博物院的表情》,大英博物館策展人貝琳達克裏勒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的《守望敦煌》,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的《華夏之美——臺北故宮肩負的使命:中華文化的傳播》,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的《做一座超連結的博物院——關於理念和實踐》……一系列專題講座分享會讓大家耳目一新。此外,還推出“菁萃大家講堂”藝術家講演活動,邀請王珮瑜、史依弘、張軍等藝術家與師生面對面,傳播傳統文化,引領大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傳播美。

  上海交通大學已先後與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遺産保護、文化創新、人才培訓等多個領域展開長遠合作,將文博育人作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長效載體。

  春風化雨,以美育德。如今,公共藝術教育已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重要的文化標簽,學校將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大學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引導學生走近藝術、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高修養,並將其滲透進學校中心工作。同時,將藝術教育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科學素養和藝術情懷相結合,培養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形成藝術教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

  讓科學與美激發創新活力

  注入深厚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質的美育,引領青年學生樹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並培育共同的文化追求,為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園文化打上獨特底色。

  學生的熱情和創造力被激發出來。何不把中國學府的“大學精神”請上大舞臺?大型原創話劇《錢學森》就是一次成功的美育實踐。學生演給學生看,講述新中國“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的傳奇經歷,鮮活展現“人民科學家”的愛國之心、求真之志、奉獻之情、創新之魂,上海交大學子用自己的方式緬懷和紀念老學長。

  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2年發起的“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首演劇目,這部學生原創話劇反響熱烈,作為申城大學校園大師劇的先發作品之一,率先從校園走向社會。自2012年9月首演以來,話劇《錢學森》已分別在北京、上海、武漢、西安、重慶、南京等地公演11輪,共39場,觀眾累計近6萬人次。在中共中央組織部組織開展的全國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活動中榮獲特別獎。

  2019年,為了紀念人民科學家錢學森逝世10週年和聲樂教育家蔣英誕辰100週年,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還將推出大型原創音樂詩劇《仰望星空》。該劇由我國著名編劇張吉義歷時一年潛心創作而成,運用音樂詩劇的表現形式,以弘揚愛國主義和科學精神為主題內核,以錢學森波瀾壯闊的傳奇人生為主線,以他和夫人蔣英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愛情佳話為輔線,展示和謳歌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對中國國防和科學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對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的巨大推動和影響,藝術地揭示這位科學先驅的家國情懷、大師風範和高貴的人格魅力。

  上海交通大學將美育積極融入學生的文娛生活,鼓勵學生施展才華,投入文化藝術創作,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對科學與美的認識,培育更多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學生交響樂團、管樂團、合唱團、民樂團、話劇團和舞蹈團等校級學生藝術團,在學生中極具號召力。學生交響樂團還長期聘請著名指揮家曹鵬教授擔任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成為教育部“高雅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指定單位,被列為上海市大學生交響樂藝術實踐基地。

  學校依託“星級社團評選”“學生社團發展基金”“夏季學期社團興趣課堂”等載體,每年支援近100項學生社團優秀品牌活動。開設“夏季學期社團興趣課堂”,每年指導社團開設書法、相聲、圍棋等40余門興趣課程,呵護學生對美育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一批青春向上、主題鮮明、格調高雅的學生原創作品涌現出來,《沙發紅了》原創音樂專輯、《爸媽》系列原創微電影、傳統文化刊物《南洋集》等,呼應時代,厚植校園文化土壤。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連續五屆榮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入選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獲得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範項目獎兩項;學生交響樂團蟬聯五屆教育部主辦的大學生藝術展演全國一等獎,學生合唱團和話劇團也多次獲得全國一等獎;話劇《錢學森》榮獲中國校園戲劇節最高獎;《基於學生發展理論構建環境育人“大課堂”的探索和實踐》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交大攝畫成功申報上海閔行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堅持科學素養和藝術情懷相結合,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紮實做好美育工作——在這裡,美育正成為返本開新的思政實踐,展現著一所百年老校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教育自覺。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31日 01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