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綠洲閃耀中國方案——中埃兩國的新時代新機遇
新華社北京1月21日電 特稿:荒漠綠洲閃耀中國方案——中埃兩國的新時代新機遇
新華社記者鄒多為 李鯤 鄭開君
阿拉伯諺語“獨行快,眾行遠”常被用來形容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埃及是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中埃關係已成為這句諺語的生動踐行者和詮釋者。
十余載春秋、幾經耕耘,中國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屬中非泰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的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已從紅海荒漠變為園區綠洲。21日,由中埃兩國元首共同揭牌的該區拓展區項目喜迎三週年。
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不僅助益埃及經濟發展,也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經典案例。毫無疑問,雙方的合作是互利共贏的典範——時任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董事會秘書長納塞爾 福埃德如此評價。
泰達模式,深植沙漠王國贏點讚
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距離埃及首都開羅120多公里,坐落在蘇伊士運河畔廣袤的戈壁中。始建於2008年的園區,分為起步區和拓展區。
泰達是中國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英文首字母縮寫的音譯。蘇伊士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地質環境都與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極為相似。據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秉軍介紹:“1998年初,國務院正式指定由天津開發區幫助埃及開發蘇伊士地區,包括開發公司與政府機構密切互動、産城融合等理念在內的‘泰達模式’開始在當地複製。”
雖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國家情況各異,經驗模式並不等同於拿來即用,而需活學活用。“最早的階段,我們試圖照搬‘泰達模式’,走了不少彎路”,中非泰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愛民坦承,後來公司意識到,園區最具可複製性的是“以投資者為中心,為企業做好服務”的核心理念。
劉愛民總結説,在“泰達模式”基礎上,結合境外園區的行業特點和起步區多年來的探索經驗,公司已經梳理出涵蓋政策、金融、産業、文化在內的“泰達海外模式”。同時為了培養專業化人才,打造屬地化隊伍,公司還開辦了“泰達海外學堂”,這些都將在拓展區深植。
娜赫拉 伊馬德是拓展區投資運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這位34歲的埃及姑娘進入園區工作已近10年,行事幹練的她談及自己的“升職記”,臉上洋溢著幸福:“在園區裏,埃及人與中國人平等相處,合作愉快,埃及員工上升渠道通暢,都可以成為高管。”
公司數據顯示,中非泰達員工屬地化率已達90%以上,中高層管理人員屬地化率高達80%以上。已晉陞為公司高管的艾哈邁德 蘇萊曼告訴記者,自入職後,自己技術水準不斷提升,並逐步成長為管理者,“這裡具有實現個人價值的平臺”。
“公司對員工的傾力培養使我們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工作,我正鼓勵朋友們來此工作。”負責拓展區項目工程管理的埃及小夥艾哈邁德 阿卜杜勒 巴基也深有感觸。
戰略疊加,緊抓歷史機遇促發展
十餘年春華秋實,面積為1.34平方公里的起步區歷經艱難,如今已成功吸引企業近80家,吸引投資逾10億美元,累計總産值約12億美元,直接解決就業3500余人,産業帶動就業約3萬人。
與在探索中發展的起步區相比,6平方公里的拓展區自2016年啟動以來,中埃國家層面的戰略為其快速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劉愛民告訴新華社記者,一方面,園區建設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埃及新行政首都、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建設這兩大國家項目深度契合;另一方面,埃及與多國擁有多邊和雙邊貿易協定,成為中企“出海”的不錯選擇。
時任埃及蘇伊士運河經濟區副主席的馬赫福茲 塔哈認為,埃及有許多投資方面的優勢,包括新的投資法、友好的投資環境和大量熟練勞動力,是中國企業在非洲、中東地區和阿拉伯國家投資目的地的最佳選擇。
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疊加而成的雙重紅利有力推動了園區從創業階段邁向發展階段。目前,拓展區已完成2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了8家行業領軍企業,協議投資額2億美元,其中,投資3000萬美元的中國大運集團摩托車項目今年即將正式投産運營。
“我們鼓勵兩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各方面的合作,”塔哈説,“埃及將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而不僅僅是一個轉机站。”
中國方案,導入境外園區創共贏
水上樂園、恐龍主題公園、餐廳、酒店……起步區一片生機盎然。“泰達不僅在園區內建立起林立的工廠,還將其打造成集住宅、商務、娛樂、休閒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發展社區。”埃及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管理總局主席顧問阿拉 阿卜杜勒 卡裏姆如此評價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
將中國産城融合的方案導入7500多公里外的埃及,渤海與紅海之濱的跨洲相交與傳承,正令一座充滿生命力的城市在荒漠拔地而起。如今,起步區內,新型建材、石油裝備、高低壓設備、機械製造四大産業在埃及當地逐漸培育成熟,拓展區發展則沿用“以龍頭企業帶動産業集群”的方式,力爭在乘用車製造、紡織服裝等方面形成新的産業集群。
同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埃兩國,正通過經貿合作區的形式凸顯互利共贏的示範效應。
數據顯示,到2018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中國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82個,累計投資289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4.4萬個就業崗位。伴隨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未來境外園區數量勢必會繼續增加。
對此,劉愛民認為,未來園區同質化競爭很可能更加激烈,企業走出去發展需要成型、成熟的方案,它既能為中國園區良性發展作出貢獻,也可以為其他園區“把脈看病、診斷治療”。“這種發展是共贏的。”他強調。
三年來,拓展區沉靜俯首、奮力疾行,充分履行自身的責任和使命,使中國方案閃耀在非洲大地。深耕之下,相信如福埃德所言: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是目前埃及最具活力的心臟地區,也是國家發展的未來。(參與記者:李碧念、鄭思遠、湯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