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再出發】強軍興軍篇:大破大立 蹄疾步穩

2019-01-17 21:59: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改革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要求,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是決定中國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步。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國防和軍隊改革寫入全會《決定》,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盤子。這是我黨我軍堅定不移高舉改革大旗的莊嚴宣誓,也是向人民立下的改革軍令狀。

  5年彈指一揮間,在習近平主席的親自籌劃和指揮下,人民軍隊全面重塑、浴火重生,在強軍興軍征程上邁出了歷史性步伐。

  重塑領導指揮體制:適度分離、專司主營

  2016 年初夏,東南海疆組織了一場合成營模組化立體登陸突擊演練,這是在聯合作戰大體系支撐下的作戰演練行動,佩戴各軍種臂章的指揮員坐鎮指揮,身著各色迷彩的官兵協同行動,直升機立體投送兵力,電子力量全程攻防,特戰分隊滲透破襲,展現出新體制下聯合訓練的一個新圖景。

  演訓場上一幕幕場景、一個個變化,折射出大軍區、大陸軍思維定勢被打破,傳統機械化戰爭觀念被拔除,聯合作戰、聯合製勝理念深入人心。

  習近平指出,把握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指導思想,關鍵是要抓住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這個“牛鼻子”。要把領導指揮體製作為改革重點,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則是重中之重。

  大盤取厚勢,落子開新局。

  總部制在歷史上曾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這種體制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職能泛化、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相互掣肘、戰略功能不強等問題比較突出。

  壯士斷腕,換羽新生。自我革命需要首先進行“脖子以上的改革”,理順領導指揮體制。2016年1月11日,15個軍委機關部門全新登場,中央一聲令下,四總部走入歷史。其中,正師級以上機構減少200多個,人員精簡三分之一。

  軍委機關調整改革,是對人民軍隊戰略領導、戰略指揮、戰略管理體系的一次全新設計。新的軍委機關與原四總部相比,指揮、建設、管理、監督路徑更加清晰,決策、規劃、執行、評估職能配置更加合理,更加聚焦戰略謀劃和宏觀管理。

  這距離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在會上發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動員令,才過去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此外,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相繼正式成立。人民軍隊在波瀾不驚中開啟了一場開新圖強的歷史性變革。

  2016年1月16日零時起,解放軍七大軍區停止行使指揮權,東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戰區開始運轉。

  從軍區到戰區,一字之差,性質卻是天壤之別。軍區著重陸軍作戰,而戰區著重聯合作戰,這種聯合是各軍兵種的融合,真正體現了體系作戰的特點。

  2016年4月20日,習近平一身戎裝,首次以“軍委聯指總指揮”的身份視察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中央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軍隊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在抽枝發芽。

  把聯合作戰指揮的重心放在戰區,把部隊建設管理的重心放在軍兵種,戰區專司打仗、軍種抓建為戰,“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立起了人民軍隊新體制的“四梁八柱”,建立健全軍委、戰區兩級聯合作戰機構,重塑了人民軍隊指揮架構,使人民軍隊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邁出了關鍵一步。

  隨著改革深化和實踐磨礪,聯戰聯訓基因日漸深入,諸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思維也更加牢固,逐漸從“淺聯”走向“深聯”、從“形聯”走到“神聯”,真正走出軍種身份、融入戰區角色。

  調整軍事力量結構:體系支撐、精兵聯合

  鼓蕩激情揚徵棹,一路輕舟乘東風。

  領導指揮體制改革的成功實踐,為推進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也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接續開展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是為了實現我軍變革重塑的上下貫通,促進作戰力量體系與領導指揮體制融為一體。

  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向世界莊嚴宣佈:中國將裁軍30萬。

  2016年12月2日,中央軍委召開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工作會議,習近平向全軍發出重塑我軍力量體系的動員令。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減少數量、提高品質,優化兵力規模構成,打造精幹高效的現代化常備軍。

  統帥謀篇佈局,三軍聞令而動。龐大的陸軍無疑是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大棋的棋眼。

  西部戰區陸軍第77集團軍是陸軍部隊中因軍改移防規模最大、機動距離最遠、駐守海拔最高的部隊,從天府之國到雪域高原,從繁華都市到邊陲小城,從將軍到士兵,打起背包就出發,黨叫去哪就去哪,以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交出了優異答卷。

  這次改革,陸軍佔全軍總員額比例下降到50%以下。這在人民軍隊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全軍團以上建制單位機關減少1000多個,非戰鬥機構現役員額壓減近一半,軍官數量減少30%。

  “瘦身”不減戰鬥力,通過力量重塑,人民軍隊規模更加精幹,結構更加優化,編成更加科學。

  2017年4月18日,習近平接見新調整組建的84個軍級單位主官,併發布訓令。

  10天后,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在例行記者上宣佈,陸軍18個集團軍番號撤銷,調整組建後的13個集團軍番號同時公佈。

  這只是人民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的冰山一角。在新調整組建的軍級單位中,還包括海軍陸戰隊、空軍空降兵軍以及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中的諸多新型作戰力量。

  番號改了、臂章換了、人員減了、部隊駐地移防了,這是官兵對改革最直觀的感受。但這次改革不是單純的撤並降改,不是簡單做加減法,也不是對某個領域的局部調整,而是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構建新體制下聯合作戰力量體系,注重以結構功能優化牽引規模調整,注重通過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

  這次改革描繪了軍隊力量結構全景圖,是對我軍力量體系的重塑再造,使領導機關精幹,作戰部隊精兵,非戰鬥機構和人員精簡,推動部隊編成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

  推進軍民融合向深發展:興國之舉 強軍之策

  單則易折,眾則難摧。融合是大勢所趨,融合是時代主題。

  多年來,習近平在治黨治國治軍實踐中,著眼于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立足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總結歷史經驗,順應時代發展,把軍民融合發展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統籌設計和強力推進,鮮明地提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時代命題,並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7年1月22日,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設立,習近平任主任。這一重大機構的設立,從國家治理的頂層體制架構上確立了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體制,強化了對跨軍地、跨領域、跨系統軍民融合重大事項的統一領導和統籌決策,是我國國防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創新,具有極為深遠的歷史意義。

  2017年6月和9月,習近平先後主持召開了中央軍民融合委員會第一次和第二次全體會議——3個多月之內2次就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軍民融合的戰略機遇期,也是軍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過渡、進而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期。各有關方面一定要抓住機遇,開拓思路,在“統”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見實效,把軍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黨的十九大報告3處強調“軍民融合”,深刻闡明瞭新時代軍民融合發展的理論指導、戰略地位、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進一步彰顯了軍民融合在強國強軍中的戰略地位。

  軍民融合發展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繼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成立後,31個省(區、市)相繼設立軍民融合領導機構,中央軍委進一步明確了軍隊軍民融合工作的統一領導和歸口管理。

  伴隨《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綱要》《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十三五”規劃》等黨和國家一系列軍民融合頂層文件出臺,各領域、各區域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百多個軍民融合協作區、示範基地、科研中心遍佈全國。一個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來,軍工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産業結構不斷優化,軍工高技術産業佔比不斷提高,“民參軍”取得積極進展。

  目前,取得武器裝備研製生産許可的主要單位中,民口單位已超過三分之二,其中優勢民營企業佔比近一半,“民參軍”層級已經由一般配套産品向總體和分系統提升;軍民資源共用不斷深入,一大批軍工重大試驗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一大批軍民技術和産品實現雙向互動。

  我國正通過著力打造軍民融合“國家品牌”,引領推動戰略基礎領域自主可控建設和軍民融合創新發展。

  建設人才培養保障體系:聚才育才、人盡其才

  治軍之道,要在得人。

  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不僅急需大批的現代化武器裝備,更需要掌握現代化知識的人才為此而奮鬥。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軍事人員現代化”,“加強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建設創新型人民軍隊”。

  2016年早春,香山腳下,習近平視察國防大學時強調,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我軍院校建設必須有一個大的加強。

  潮起東方萬象新。以重塑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為牽引,調整結構佈局,優化資源配置,改革培養模式,全軍和武警部隊院校由77所減至43所,構建起以聯合作戰院校為核心、以軍兵種專業院校為基礎、以軍民融合為補充的院校佈局,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正在形成。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想要加速推進軍事力量建設,促進戰鬥力各要素活力競相迸發,讓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源泉充分涌流,重塑政策制度是必然要求。

  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向縱深推進,組織修訂《軍官法》,建立軍官職業化制度,推進軍銜主導軍官等級制度試點,修訂文職人員條例,推進兵役制度、士官制度改革,深化軍費管理、軍人工資、住房制度、醫療保障等改革,建立統一的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

  體現軍事職業特點的政策制度體系逐步建立,一切有利於增強軍人職業感、榮譽感、自豪感的政策制度陸續推出,為提高部隊戰鬥力、激發部隊活力提供了制度保證。

  2018年8月17日-19日,中央軍委黨的建設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在會上指出,要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加強文職人員隊伍建設。

  號令既出,大事大抓。2018年8月26日,全軍組織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統一考試,這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以來我軍面向社會延攬優秀人才的一次創新實踐。

  2019年1月1日,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的《軍隊文職人員管理若干規定(試行)》開始施行,重點對文職人員的宣誓、內部關係、著裝儀容、禮節、對外交往等九個方面作出規範。

  但為強軍謀,不悔脫戎裝。對轉改人員而言,他們將找到新的、更適合自己的定位。人生軌跡雖然變了,但他們獻身國防的初心將永不褪色。

  2019年新年伊始,中央軍委軍事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上習近平強調,全軍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安全和發展大勢,強化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打仗意識,扎紮實實做好軍事鬥爭準備各項工作,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中流擊水,勇進者勝。改革正在路上,改革未有窮期。新時代,新起點,新征程,人民軍隊必將步伐鏗鏘、奮勇向前,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