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又炒“中國竊取生物醫藥數據”,專家:不負責任
【環球時報記者 杜海川】“一些外國政府已啟動系統性的計劃,過度地影響和利用美國的研究,包括接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的研究。”美國《紐約時報》7日報道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日前發佈報告,警告該國高校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他們的實驗室有可能成為中國間諜竊取情報的目標。對此,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媒體對於報告的解讀值得商榷,僅憑報告中尚未查清的個案就給整個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群體貼上標簽,甚至給中國扣上“間諜”帽子,這是不負責任的。
美國著名生命科學網站STAT6日稱,去年8月,NIH宣佈已就“外國對美國科研誠信的影響”展開調查,目的是消除美國研究成果被輸往試圖在科學上與美國競爭的國家的威脅。《紐約時報》稱,受委託進行調查的委員會得出結論:接受NIH尖端研究資金資助的研究者和大學需加強安全程式,並採取其他預防措施。
STAT網站稱,該報告重點提到中國的“人才招募計劃”,但強調NIH也遇到來自其他國家研究人員的類似問題。《紐約時報》稱,NIH總監柯林斯博士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裏斯托弗 雷將這些數據竊賊稱為“非傳統的資訊收集者”,他們與北京共用智慧財産權,在中國經營“影子實驗室”,甚至從理應保密的撥款申請中竊取生物醫學機密,而所有這些都使用美國納稅人資助的研究系統。報道稱,在某些案例中,來自中國的研究生或訪問學者從美國的實驗室獲取智慧財産權,然後將它們交給中國科學家或政府機構,後者發表研究成果並將其商業化。在其他案例中,獲得NIH資助的研究者在中國擁有獲得中國政府資助的“影子實驗室”。而NIH和這些研究人員供職的美國高校並不知道外國資助和“影子實驗室”的存在。《紐約時報》稱,美國國會向這些研究所投注大量資金,今年的預算為390億美元。目前特朗普政府已廣泛尋求打擊中國“竊取美國技術”的行為,如限制某些高科技領域的中國學生簽證期限等。
信強7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美媒炒作此事有大環境因素。美國總統特朗普及FBI局長雷都曾公開發表有關中國留美學者和華裔科學家在美進行間諜活動、竊取機密等不負責任的言論。正常的學術交流被扣上“資訊蒐集”的帽子,一方面顯示美國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警惕和戒心,另一方面也是服務於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冷戰”,即在高科技領域與中國進行競爭的政策走向。“可以説美國炒作所謂中國竊取美生物醫學智慧財産權,與此前打壓華為、中興等都是一脈相承的。”
信強還表示,NIH的報告結果是否嚴謹、客觀,又有多大公信力,都有待商榷。他説,報告提到的個案或許存在,但中美現在有成千上萬的學術交流、學生和訪問學者往來,不能拿一兩個個案將問題擴大化,給所有的中美學術交流扣帽子,這很不嚴肅。他告訴《環球時報》,中國引進的頂尖學者擁有自己的智慧財産權或專利十分正常,這也是其研究成果實用化的重要標誌。信強認為,若美方認為部分學者接受了政府資助,因此其學術成果的歸屬存在爭議,可以依法調查,但美國媒體僅憑報告中的只言片語就大肆炒作“中國間諜”,十分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