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里程碑。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薄力量,傳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傳統,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
一、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磅薄的動力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充沛的動能,促成了社會主義事業全面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建設邁向輝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首先在經濟領域展開。經濟改革把人們的物質意識動員起來,釋放了個體的能量。中國人民勤勞儉樸的傳統美德,在允許通過市場獲利的政策支援下,迸發出極大的創造力,生成了引人注目的物質財富。中國在開放中利用龐大的全球市場,取得了超常規的發展。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引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立與不斷完善,也為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復興目標打牢了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引導社會建設趨向和諧。改革開放的目的是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中國共産黨通過漸進式改革的方式,逐步優化社會政策,讓每個地區、每個群體都能在改革中獲益。獲益較少的群體,在後來的改革中,漸次得到補償。由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到沿海幫扶內地,東部支援西部。在和諧的社會中,人民群眾的願望不斷滿足,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群眾基礎。
改革開放推動民主政治不斷完善。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以民主政治建設促進經濟發展。鄧小平同志強調:“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而政治體制改革,“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産黨更加注重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強調簡政放權和轉變政府職能,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産黨重視以民主政治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突出表現為: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水準不斷提高。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産黨堅持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發展。民主政治建設的卓越成效使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日益鞏固,擴大了社會共識,增強了民族復興的領導力量。
改革開放推動了文化建設走向繁榮。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印證。4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程。這一進程中産生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寶庫。改革開放也使中華傳統文化煥發了生機和活力。由此,我們增強了文化自信。
改革開放推動了生態建設走向了生態文明新時代。鄧小平將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江澤民把可持續發展思想上升為國家戰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中國進入了生態文明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