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老照片舊票券中的金融改革開放

2018-12-28 14:4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題:老照片舊票券中的金融改革開放——從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看金融支援實體經濟歷程

  新華社記者劉開雄、劉慧

  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行的“偉大的變革——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上,觀眾們通過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票券實物,重溫了中國金融行業在過去40年裏的歷史變遷。

  這些點滴記錄著40年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40年來,金融業借由改革與開放,融通資金,激發活力,有力地支援了實體經濟不斷前行。

  一張股票折射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

  走進“歷史巨變”展區,有這樣一張老照片引起很多觀眾的注意:

  “1986年11月14日,鄧小平同志把一張上海飛樂音響股票作為禮物贈送給美國紐約交易所董事長約翰凡爾霖,向世界宣告中國改革開放決心。”

  在經濟體制改革剛起步的時候,我國就在積極探索建設現代股份制企業。上個世紀80年代,部分企業就開始探索股份制改造。

  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滬深交易所的成立,“新三板”“滬港通”“深港通”……一張張珍貴照片,展示了40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變遷,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躍然紙上。

  北京市西交民巷27號——

  “圖為農業銀行恢復初期的北京市西交民巷27號總行舊址。”

  1979年3月,中國農業銀行恢復成立。在此之後,各專業金融機構相繼恢復成立。

  1983年9月,我國中央銀行制度正式確立;1993年12月,《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1994年,三大政策性銀行相繼成立。

  央行和銀行體系的重塑,有力地支援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此同時,銀行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進步革新。

  如今,中國農業銀行的總部已經搬離了西交民巷27號,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均已上市,而且還有更多的股份制銀行,甚至城市商業銀行登陸資本市場。

  銀行業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改革。

  再見,外匯券——

  在“歷史巨變”展區的實物陳列中,觀眾們看到久違的外匯券。這個早已退出歷史舞臺的票券,再次勾起了觀眾們對往昔的回憶。

  隨著改革開放大幕的拉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歸國華僑等來華旅遊、投資,為了便於他們在國內涉外場所消費,1980年4月1日,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外匯兌換券。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同時,停止發行外匯券。1995年6月,外匯券停止流通。

  告別外匯券後,我國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繼續推進。

  1998年中國開始逐漸放開個人購匯;2006年5月1日中國實施了年度購匯管理制度;2007年2月1日個人購匯提高到5萬美元。

  金融業改革開放程度不斷加深,人民幣不斷走向世界。在圖片展示中,人們可以看到中國近年來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正在快速提升。

  2016年,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份額佔比從3.996%升至6.39%,排名從第六位躍升至第三位;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

  金融活,經濟活。40年光陰如梭,金融業改革開放隨著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不斷深入。如今,中國經濟正在由“大”變“強”,金融業必將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更有力的支援。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