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縣:農旅結合 以旅富農
原標題:青海互助縣 農旅結合 以旅富農(慶祝改革開放40年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文化站裏,穿著土族服飾的婦女坐在一起,飛針走線,手下綻開一幅幅七彩“太陽花”。“村裏50名婦女通過盤繡訂單,每人每年收入過萬元。”當地盤繡帶頭人林六月花老人告訴記者。
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為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提高村民收入,2007年互助縣成立從事非遺生産保護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建立項目傳習基地10處,培訓傳統手工藝人2000多人次。
作為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互助縣已發展刺繡、青稞酩餾酒釀造、鄉村民俗旅遊等文化産業戶共532家,通過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實現土族文化保護傳承與脫貧致富“雙翼齊飛”。
截至目前,土族歷史歌舞劇《彩虹部落》,在互助縣劇場及土族故土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演出達120余場次,在北京、無錫等地巡迴演出8場次,受到觀眾歡迎。“土族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成就了《彩虹部落》。”參與指導編排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董思明説。
互助縣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有色彩艷麗的民族服飾,土族盤繡等獨特的民間技藝,土族安召舞、花兒等風格濃郁的歌舞藝術和土族婚禮、納頓節等民俗活動。同時,人文景點遍佈互助全縣,擁有物質文化遺産405處,非物質文化遺産110處。
為有效挖掘民間土族文化,互助文化部門對全縣18個鄉鎮、53個村的自然景觀、人文環境、民間藝人、文化遺存、宗教文化現象等實行“尋根文化再調查”。“我們走遍縣內所有的鄉村角落,尋根調查,記錄下最古老的、隱秘的民俗文化,最終收集整理出版了《互助土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讀本》。”參與調查的喬志良告訴記者。
如何傳承保護土族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互助縣選擇了民族特色文化與旅遊産業結合的路子。
“酩餾酒香飄滿城”,很多人對互助最初的了解來自醇香的青稞酒。50歲的保廣林是土族故土園景區內的一名釀酒師,這個從威遠鎮大寺路村走出來的村民,變身“網紅釀酒師”,在開放式的釀酒車間裏,耐心的遊客可以目睹釀酒過程,還可以品嘗美酒。
土族故土園景區管委會副主任高和偉介紹,包括土族故土園,互助縣共培育了3家省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集青稞酩餾酒釀造、歌舞演藝、非遺展示等為一體,已成為宣傳展示土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臺。
在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正在認真學習服飾加工手藝的土族姑娘阿曉英説,“鮮艷盤繡‘太陽花’,復古又時尚,受到很多顧客的喜愛。”金盤繡公司負責人哈承清介紹:“我們主要從事土族盤繡、刺繡、服飾以及民族民間手工藝文化産品的研發製作及民間藝術人才培訓工作。訂單由縣裏的繡娘完成,公司免費培訓、免費發放原材料,最後訂單式收購。”
農村民俗接待、農業觀光采摘、農家樂、旅遊商品銷售……互助縣土族群眾正深切感受到“農旅結合,以旅富農”帶來的好處。
小莊村原先是貧困村,近年來村裏挖掘特色民俗小吃以及安召舞、土族盤繡等土族民俗文化,村民紛紛辦起農家樂,2017年全村接待遊客突破2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35萬元,佔全村總收入的80%以上。
五十鎮班彥村的盤繡産業基地,把村裏的繡娘組織起來,2017年共接收訂單6900件,每人平均增收1893元。“土族盤繡這項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已成為助推農村婦女增收致富、扶貧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品牌産業。”互助縣文化旅遊體育局局長閆國良介紹,全縣現有盤繡公司10家,合作社3家,鄉鎮基地10處,個體經營戶11家,年銷售收入800余萬元。
2017年,互助縣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12.2萬人次,收入達5.05億元。預計“十三五”期間,互助縣精準識別的118個貧困村4.85萬貧困人口中,將有70個重點貧困村1.5萬貧困人口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入股旅遊産業分紅、延伸旅遊産業鏈條等方式實現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