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邢志宏:改革創新引領農業綠色安全高品質發展

2018-11-19 10:41: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中經農業經濟景氣監測結果顯示,2018年三季度,中經農業經濟景氣指數為100.3,比二季度回升0.2點。農業景氣總體平穩,農經預警指數連續4個季度持平。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和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推進,農業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業生産平穩增長,種植結構不斷優化。在嚴守耕地紅線的同時,我國積極開展中低産田改造,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6億畝,耕地灌溉面積達10.2億畝,糧食生産能力進一步穩固。在確保糧食安全基礎上,通過優化農業生産佈局,減少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拓展高效供給,提升農産品供給品質和效率。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逐步形成,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進口的依賴。

  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和農村人口大量轉移的新形勢,我國堅持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和創新體制機制,“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有序推進。鼓勵支援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探索資産租賃型、企業股份型、農業開髮型、生産服務型、聯合發展型等不同類型發展方式,以盤活集體資源資産。目前,已有13萬多個村組完成改革;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類新型主體超過300萬家,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400萬人,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超過40%。農業要素配置紅利持續釋放和各類返鄉創業人員為農業農村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新興産業不斷壯大,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農業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較快發展。農副産品加工業穩中向好。前三季度,規模以上農副産品加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萬億元,同比增長4.5%,實現利潤總額1373億元,同比增長2.5%;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持續快速發展。上半年接待16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4200億元,同比增長15%。國慶期間鄉村旅遊人氣旺盛,各地結合我國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各類鄉村文化旅遊活動,吸引大量遊客;“網際網路+”農業、體驗農業、精準農業等大量新業態不斷涌現。

  科技創新成效顯著,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效果。農業科技和裝備水準顯著提升,截至2017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7.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超過66%,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農業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水準進一步提升。各地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通過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財稅支援力度等一系列政策,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17年,我國農藥使用量連續3年減少,化肥使用量連續2年減少,化肥農藥零增長的目標提前3年實現。

  我國農業經濟平穩運作,綠色安全高品質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農業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和風險。一是“大國小農”的基本農情沒有改變,農業現代化水準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産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生産性服務業佔比偏低;三是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國際農産品貿易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

  為妥善應對以上風險和挑戰,實現農業健康有序發展,建議一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穩定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通過加大投資力度和科技投入等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科技貢獻率,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二要強化農業人才支撐。要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更好地發揮涉農教育培訓體系作用,同時完善政策激勵機制,鼓勵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業。三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産業融合發展。推進“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發展,運用現代資訊技術手段提升傳統農業。四要堅持走綠色安全高品質發展道路,提升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強品質安全監管和品牌提升行動,進一步提高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準,不斷提升産品品質和産業水準,解決農産品結構性過剩和資源錯配等問題,使農業供需關係實現更高水準的均衡。(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主任 邢志宏)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