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探索者號”上,習近平講起同舟共濟
11月17日,巴布亞紐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以一個主旨演講為世界把脈問診、開出藥方。
這次會議,是在一艘叫“太平洋探索者號”的遊輪上舉行的。習近平借景喻事,以“同舟共濟”的成語,呼籲大家握穩舵盤、把準航向、齊力划槳、乘風破浪。與前幾屆APEC會議相比,習近平的這一次演講,跳出亞太,心懷世界,回答的是如何“讓世界經濟大船駛向更加美好彼岸”的問題。
對此,他開出了一個“藥方”。這個藥方,就是“五個導向”——
堅持開放導向,拓展發展空間。
堅持發展導向,增進人民福祉。
堅持包容導向,促進交融互鑒。
堅持創新導向,開闢增長源泉。
堅持規則導向,完善全球治理。
藥方,總是對症而下的。這五個導向,針對的正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全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開放導向,回應“封閉”的問題
什麼是規律,規律就是其作用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什麼是大勢,大勢就是形勢比人強。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全球供應鏈、産業鏈、價值鏈緊密聯繫,各國都是全球合作鏈條中的一環,日益成為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正像習近平所説的,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
任何一個國家都應該把握歷史大勢,客觀認識世界發展變化,抓住多邊貿易體制帶來的共同機遇,以負責任、合規矩的方式應對新情況新挑戰。
遺憾的是,面對世界經濟亞健康,面對“黑天鵝”“灰犀牛”頻現,有些國家以零和博弈代替共渡難關,走起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老路。正如習近平所説,“如果人為設置壁壘,切斷各國經濟上的密切聯繫,不僅違背經濟規律和歷史潮流,也不符合各國人民普遍願望,既是短視的,也是不會成功的”,這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加劇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歷史證明,自我封閉只會失去世界,最終也會失去自己。
怎麼辦?面對世界經濟中的激流險灘,亞太這艘巨輪必須校準航向、把好舵盤,在開放中擴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實現機遇共用。一如習近平所説,“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發展導向,回應“普惠”的問題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人民的福祉理應放在首位。習近平提倡“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任何人都無權也不能阻擋發展中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所有國家的人民都過上好日子”,可謂切中國際社會的關切,體現了中國的道義責任。
歷史經驗表明,沒有道義的發展,不僅堵了別人的路,最終會關了自己的門。放眼世界,地緣政治熱點此起彼伏,恐怖主義、武裝衝突、難民危機的陰霾揮之不去,很多老人、婦女、兒童依然飽受饑餓和貧窮的折磨。種種問題産生,究其原因,正是一些國家長期以來與“普惠”理念漸行漸遠,本國“優先”的執念越走越重,不是相互幫助、共同發展,而是相互拆臺、相互排斥。
追求共同發展,彌補合作縫隙,最根本的是,讓發展理念回到“普惠”軌道。因而,習近平主張,“我們應該把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納入本國發展戰略”“積極構建平等均衡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其中,發達國家理應當仁不讓,“履行官方發展援助承諾”“增加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援”。
追求共同發展,彌補合作縫隙,當務之急,是改革完善WTO等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作用。目前,面對全球發展的形勢變化,這些機制還有些滯後,必須跟上時代。比如,在全球價值鏈和各種服務業等新興領域,諸如數字經濟等領域尚未納入WTO框架,沒有建立起相關的國際規則。
但規則和機制的制定,不是誰的肌肉壯,誰就説了算;不是不合自己的意思,就嚷嚷著要退出。討論WTO的改革方向時,應當對發展中國家成員的各項關注與訴求給予充分考慮。習近平提出“‘特殊與差別待遇’是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基石。這一原則不能否定,否則將動搖多邊貿易體制的根基”。
包容導向,回應“模式”的問題
習近平曾説,“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他還常用“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等典故,來説明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多樣性。
在這次的演講中,他再次強調,我們共同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這個星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70多億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總有一些人以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不同等為藉口,搞冷戰思維、強權政治,製造交流障礙,對抗而不對話。
對此,習近平呼籲,“少一點傲慢和偏見、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求同存異、取長補短,謀求“和諧共處、合作共贏”。
習近平在這裡專門提到了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的問題。正如他著名的“鞋子論”,“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走什麼樣的道路,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最有發言權。一副藥方不能包治百病,一種模式也不可能解決所有國家的問題。就像中國既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而是支援各國結合自身實際,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創新導向,回應“鴻溝”的問題
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時代浪潮,正在奔涌而至。這是一次全方位的變革,影響的將是整個人類的生産模式、生活方式、價值理念。
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事。因為,科技進步和産業變革,不僅帶來新的增長動力、發展路徑,也可能在“公平與效率”“資本和勞動”“技術和就業”等方面帶來一系列問題。
比如,這次科技革命中,新項目的研究、新産品的開發、實驗設備的配置等,都需要大量資金和人才。這些條件要求在發展中國家很難得到滿足。有數據顯示,世界上80%的科技活動都在發達國家。在發達國家,科技進步的加速度也明顯更大。
這就是習近平所説的,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導致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必須引領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如何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習近平提出的原則是,“科技創新成果不應該被封鎖起來,不應該成為只為少數人牟利的工具”。同時提出,“設立智慧財産權制度的目的是保護和激勵創新,而不是製造甚至擴大科技鴻溝”。針對性可謂非常明顯了。
習近平給出的方案則是,“共同探討建立面向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政策制度體系”,讓科技創新成果為更多國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規則導向,回應“變革”的問題
在演講一開頭,習近平就談到了歷史。因為會場不遠處,就是二戰中著名的珊瑚海戰役、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的戰場。
二戰之後,建立了一個全球治理框架。這個框架,以聯合國為主體,包括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機制,為過去幾十年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也讓世界認識到:全球治理,必須以規則為基礎。
當前的國際治理框架和機制,確實遇到了不少挑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一些人搞實用主義、雙重標準,對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退群”的事不時發生。
對此,習近平提出,“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理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但這個變革過程,應該體現“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的精神,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遇到分歧通過協商解決,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強加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