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評新而論中國經濟再出發】讓未來生活充滿“科技范兒”

2018-11-09 10:54: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改革和發展,就是要讓人民受益,沒有人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改革發展就沒有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民生事業加快進步。科學技術作為社會改革的重要力量,對於促進民生改善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改善民生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和創新,而民生科技發展也已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

  數字服務 感受“網上政府”

  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就是以用戶為中心,其實質就是新時代的群眾路線,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堅持和踐行。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就要依託網際網路思維、依託大數據,打破資訊孤島,促進資訊共用,讓沉澱的數據醒過來、用起來、飛起來。

  有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持續提高,各地區大力推進網上政務服務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五全服務”等創新模式不斷涌現,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成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亮點和建設“數字政府”的戰略選擇。在全國首個整合民生服務微信小程式“粵省事”及同名公眾號上,用戶只要通過簡單的“實名+實人”身份核驗,便可在手機上一鍵辦理多項民生政務服務,這也成為以網際網路思維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代表性成果。

  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就要重視用戶感受,把人民群眾的需要作為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群眾和企業切身感受到資訊化帶來的便利。對於百姓和企業來説,政府服務需求是剛性的,同時也希望辦事不再用跑腿的方式,而是動動手指頭、在網上就能把事情辦好,通過數據處理實現“最多跑一次”。這也是數字政府建設的目標——通過政府組織優化與流程再造,提升資源配置與服務效率,打造全覆蓋便民惠民服務體系,讓群眾提交最少的材料、通過最少的環節、獲得最好的服務。

  智慧治理 開啟美好生活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種更智慧的方法,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來改變政府、企業和人們相互交往的方式,對於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快速、智慧的響應,提高城市運作效率,為居民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專家認為,“智慧城市”如若建設得當,將在三個方面提升城市發展品質:一是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二是提高經濟活力,促進新的技術發展,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和工作機會;三是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交通、教育、醫療等服務。

  近年來,我國社會各界對智慧城市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逐漸深入。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相應制定和頒發了智慧城市的政策法規,並開展了各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自2011年以來,東部地區,如上海、寧波、廣州等地開啟了探索智慧城市規劃建設的歷程,主要圍繞衛生、交通、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務領域展開。2017年,杭州全球首個“城市數據大腦”接管了1300個路口的信號燈,同時還接入4500路視頻,通過擁堵指數測算、信號燈效率優化、主動報警等服務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目前,“城市數據大腦”已落地在杭州、衢州、澳門等10多個國內外城市。

  目前,我國正處於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時期,關注和掌握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發現和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對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AI應用 引領民生未來

  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當今時代,從田間到餐桌、從工廠到商場,人工智慧(AI)已全方位融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無疑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和重要驅動力量,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人工智慧在産業升級、産品開發、服務創新等方面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應加強人工智慧和産業發展融合,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以人工智慧技術推動各産業變革,促進人工智慧同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

  近年來,人工智慧與醫療相結合成為醫療行業發展的趨勢之一,AI醫療也成為數字經濟時代資本競逐的新風口。據統計,2017年中國AI醫療市場規模已超過130億元,2018年有望達到200億元。目前,AI醫療獲得了國家層面的支援。在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發展智慧醫療。圍繞醫療、養老等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可為公眾提供更多個性化、多元化、高品質的服務。

  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日益增長,回應這些期盼,需要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特別是醫療衛生、資源環境、脫貧攻堅等領域,對科技惠及民生、創新成果共用的需求更為迫切。科技創新的目的絕非科技創新本身,惠及民生才是重要宗旨。要抓住民生領域的突出矛盾和難點,加強人工智慧在教育、醫療衛生、體育、住房、交通、助殘養老、家政服務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創新智慧服務體系。人工智慧時代,萬物智慧互聯,未來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積極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創造更加美好、更加智慧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工智慧方興未艾、正當其時。(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臧夢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