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説詞(第九集)惡竹應須斬萬竿

2018-10-17 08:58: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內容提要

  清正廉潔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是我們黨的生命線。《惡竹應須斬萬竿》以廉政為主題,從總書記使用過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等典故出發,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重要思想;從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三個方面,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和反腐敗鬥爭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現了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鞏固的生動景象。

  整體闡述

  主持人康輝:

  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清華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的同學們,歡迎你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大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我們的黨風、政風、幹部作風、社會風氣都為之一變。關於反腐倡廉,習近平總書記有很多重要的論述,在這些論述當中,他講過讓那些腐敗分子膽戰心驚的狠話,像“有腐必懲,有貪必肅”;也講過讓老百姓拍手稱快的大白話,“老虎蒼蠅一起打”;同時還大量引用過一些凝聚著古代先賢智慧的經典名句,像“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這些論述表達了我們黨正風肅紀、反腐倡廉的堅定決心,也是對人民、對歷史負責任的鄭重的承諾。

  今天這期節目的主題就是“廉政”。我們通過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當中的一些用典,來深入地學習、領會新時代的廉政思想。

  現在,讓我們歡迎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黃一兵研究員。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大家好!今天,我將就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廉政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與大家交流。

  我們都知道,總書記有許多關於廉政建設的精彩論述。例如“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老虎蒼蠅一起打”等等。我想問問大家,還能想起哪些總書記關於廉政建設的精彩論述?

  觀眾:

  老師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陳國偉。我記得兩句,一個是“打鐵必須自身硬”,另一句是“要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坦坦蕩蕩為官”。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説得很好,説得也很精彩。説明這些話已經深入人心,它的確像我們大家説的那樣,是金句。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新的發展。我們黨遏制腐敗的工作,就是沿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路徑展開。這是一條標本兼治的路。今天我們就圍繞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這條主線談談總書記是怎麼説的,怎麼做的。

  首先是不敢腐。

  我們都知道,黨的十八大閉幕剛剛22天,就迎來了“打虎”第一仗。也就是從這第一仗開始,人們就感受到了此番“打虎”不一樣的力度。

  此番“打虎”罕見地採用了即時發佈消息的新模式,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待組織調查完畢之後,予以公佈。大大地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也對腐敗分子産生強烈的震懾。而這也恰恰地凸顯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鬥爭的第一個特點,就是首先以實現不敢腐為目標,強力反腐,震撼開場。

  實際上,有所戒懼並不是壞事,常言道,“官有所畏,業有所成。用權不能任性,敬畏方得始終。”總書記對這個問題看得很重,講得也很重。

  現在讓我們聽聽總書記是怎麼説的。

  第一段落

  微視頻一: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如果不除惡務盡,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死灰複燃、捲土重來,不僅惡化政治生態,還會嚴重損害黨心民心。所以,從嚴治黨的軍令狀不是隨便立的,我們説到就要做到。

  主持人康輝: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一段講話,這段話大家聽出來了,總書記講得很重,也很深。他強調的就是反腐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

  講話當中,總書記引用了杜甫的兩句詩,“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關於這兩句詩,我們現在請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為大家講解。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這兩句詩出自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之中的第四首。嚴鄭公就是嚴武,嚴武是名臣之子。

  杜甫和嚴武是好朋友,他曾經一度離開成都到外地去,那麼後來當杜甫聽説嚴武要回到成都來主政四川的時候,杜甫就從外地回到成都去。這首詩就是杜甫在回來的路上寫的詩。

  杜甫對於重新回到成都的生活是非常嚮往的,他寫這一組詩就是要表達他自己回到成都之後重整家園,建設新生活的信心和決心。這個時候他已經離開草堂三年了,在杜甫的想像之中,三年之後成都的草堂肯定已經破敗不堪了,杜甫最惦記的是什麼呢?就是他親手種下的四棵小松樹。他非常希望這四棵小松樹都已經長得有千尺那麼高了,但是他又想,成都那個地方潮濕又多竹子,而這個竹子你不用管它,它就會長得到處都是,鑽得到處都是。那麼杜甫就想了,這個竹子,它會不會妨礙小松樹的成長呢?那要是那樣的話,長出來多少竹子就砍掉多少竹子。想到這兒的時候,杜甫就産生了強烈的愛憎,他寫道,“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那麼這兩句詩,我們現在用來表達除惡務盡的決心,要想讓小松樹茁壯成長,就必須要清除惡竹。其實這就像是官場的風氣,那種腐敗、疲沓的風氣不除,廉潔高效的風氣就難以確立。在這兒我們講一個古代的故事。在北宋建國80年之後,其實當時已經是積弊叢生,大部分官員都是熬年頭上來的,這些官員,該拿的俸祿一樣也不少拿,不該拿的可能也會拿,但是該幹的事情他們卻一樣也不做。所以整個官場的風氣都是人浮於事。當時的有識之士就提出來,必須要進行改革,要把那些不合格的官員,特別是在領導崗位上的,不合格的官員,要清理出官僚隊伍去。這其實就是大家在歷史書上學的“慶曆新政”這場改革運動。

  那麼在當時領導改革的就是副宰相范仲淹,還有樞密副使富弼。范仲淹他們就決定,首先要清理路級的幹部隊伍。宋朝的“路”大概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省,比省要小一點。范仲淹就在開封,拿了一本路級幹部的花名冊,就在那審,他一個一個地看下去,看到不合格的就拿起筆來把這個名字勾掉。富弼就在他旁邊看著,然後富弼忽然就説話了,富弼説,你這一勾很簡單,輕輕一筆下去就勾掉了。但是你這裡一勾,他那裏一家子就要哭了。聽到這個話的時候,范仲淹就停下筆,抬起頭來看著富弼,很嚴肅地説,一家哭跟一路老百姓哭相比,哪個更嚴重?改革派所抱定的的確是“惡竹應須斬萬竿”的決心,但是非常可惜,這場改革其實最終,我們知道它並沒有取得成功。“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除惡務盡哪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呢?

  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趙冬梅教授的講解。謝謝。

  除惡務盡哪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呢?當然不容易,歷朝歷代要把這件事情做成都不容易。但是除惡不盡後患無窮,所以再不容易也要幹,而且要堅持不懈地幹下去,要有這種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當中引用了杜甫的這兩句詩,其實也是在表達著這樣一種決心。甚至我們可以説,堅強的決心是反腐的第一推動力。那麼這決心到底來自哪呢?我們請黃一兵研究員繼續為大家解讀。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這個決心來自哪?這個反腐敗的決心到底來自哪?許多人都在探討這個問題。實際上這個決心來自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責任擔當,來自於對人民群眾的赤子情懷,在這裡,我給大家講一個習近平同志的故事。這件事發生在30年前的福建寧德。

  當時,福建寧德還是一個落後地區,但是在這個落後地區卻有一個“不落後”的現象,就是當地的領導幹部熱衷於違紀、違規佔地建房。這種建房的費用動輒十幾萬元,甚至有幾十萬元。而那個時候,福建全省的職工平均年工資收入是1400多元。那麼錢從哪來?物資從哪來?於是腐敗叢生。這種佔地建房的風氣是愈演愈烈,人民群眾對於能不能治理好這個歪風幾乎喪失了信心。

  然而,1989年這種情況出現了轉機。就在那一年新年之前,當地的各級領導接到了開會的通知。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開會,一些人心裏隱隱地覺得有些異樣。主持這次會議的是擔任寧德地委書記不久的習近平同志。

  在當地的幹部心目中,這個新來的地委書記平日裏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但是在當天的會議上,人們看到了一個面容凝重的習近平,看見了一個沉默不語的習近平。談起佔地建房的問題,許多幹部就説,這個問題並不是起於今日,由來已久,當地的許多幹部都牽涉其中,都是既成事實了,最好的辦法是新官不理舊賬。

  還有一些幹部説,治理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難了。且不説法不責眾,佔地建房的這些人還都是同事,你收了別人的房,收了別人的地,勢必是把別人得罪了。在這一片縱容、推諉和無原則的理解的氛圍中,年輕的習近平同志拍案而起。他説,不錯,佔地蓋房的幹部確實不少,而對於廣大幹部而言,他們是少數。對於全區200多萬群眾來説,他們更是少數。他明確表示,佔地建房問題必須加以解決,而且規定,從會議召開的當天起,全部凍結在建的幹部私房,立刻開始全面清查整頓。後來在《人民日報》上,專門就寧德地區的這場清房風暴做過專題報道。標題就叫作《辦好一件事,贏得萬人心》。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他依然把強力反腐放在突出的位置。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之後,面對著嚴峻複雜的反腐敗鬥爭的形勢,總書記堅持強高壓、重震懾,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滋長的勢頭。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我們看到,換來的是不敢腐目標的初步實現和黨風政風的氣象更新。

  現在,我們談一談不能腐。

  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中,有一種説法叫“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強力反腐,形成震懾是治標之舉,那麼反腐敗的“本”在哪?“本”首先指的就是制度建設,讓我們來看一看總書記是怎麼説的。

  第二段落

  微視頻二: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我們黨長期執政,既具有巨大政治優勢,也面臨嚴峻挑戰,必須依靠黨的各級組織和人民的力量,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管理、監督。

  主持人康輝:

  我們剛剛聽到的這段講話,是2015年的6月26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的時候,他在談到加強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建設的時候講的一段話。總書記指出,從一些腐敗大案要案來看,之所以弄到那樣不可收拾的地步,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領域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如何靠制度有效地防治腐敗,仍然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在這段講話裏,總書記有一處用典,就是“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那這句話出自哪?對於我們今天加強反腐倡廉的法規制度建設又有什麼借鑒意義呢?我們請趙冬梅教授為大家講解。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這個是唐代的白居易《策林》裏邊的一句話。那麼《策林》是什麼呢?《策林》就是對策之林,或者説是對策彙編。

  換句話説,《策林》其實是白居易對於當前唐朝國家所面臨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意思很簡單,就是説能夠找到災害根源的人才是真正善於消除災害的人,而那個能夠找到病根,並且去除病根的醫生才是真正會治病的好醫生。那麼在這兒呢,白居易給皇帝提出來的處理國家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國家所面臨的困難的時候,最核心的是要做到正本清源,解決問題是要從找到它的源頭下手。

  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趙冬梅教授的講解,謝謝。

  白居易《策林》的這兩句話也充滿了中國式哲學、中國式智慧。我們知道,像中醫治病從來都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一定是望聞問切,找到病根,拔除病源,標本兼治。那反腐倡廉標本兼治,剛剛黃一兵研究員也説到了,治本首先就是制度建設。

  關於制度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個金句大家特別熟悉,“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那究竟怎樣才能把權力真正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呢?我們請黃一兵研究員繼續為大家解讀。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第一,就必須打造有效的制度籠子。另一方面,就要有強有力的執行力。只有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的作用才能夠顯現出來。制度反腐的作用也才能夠顯現出來。總書記始終十分重視制度反腐,十分重視制度建設。

  早在35年前,擔任正定縣委書記不久的習近平同志,就組織制定了關於改進幹部作風的規定,針對當地幹部在作風問題上存在的種種問題提出要求,形成制度,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正定縣委抓作風建設的這些活動和舉措,至今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仍記憶猶新。現在,我們請對相關情況比較了解的一位同志説一説。

  主持人康輝:

  黃一兵研究員提到的這位了解情況的同志,就是河北省石家莊市市委研究室的副主任張素釗同志,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節目現場,掌聲歡迎他。

  張主任好。

  嘉賓張素釗:

  你好。

  主持人康輝:

  張素釗同志現在從事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時候的一些資料進行整理,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雛形在正定的實踐做研究。

  剛剛説到了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正定縣出臺了加強幹部作風的這幾項規定。30多年前了,那個時候您應該是剛參加工作不久吧?

  嘉賓張素釗:

  對,當時我是參加工作兩年吧。2014年在收集、整理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的重要資料時,我深入了解了六項規定是如何形成的。

  主持人康輝:

  你給大家講一講。

  嘉賓張素釗:

  好,其實這要説到上世紀80年代初,正定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開放。但是在這個改革開放過程當中,和其他地方一樣,也出現了群眾反映強烈的不正之風。就是國家幹部違規建房分房、農轉非,也有的村幹部私分集體資産,還有的黨員幹部裏,紀律鬆弛,遇事推諉扯皮。針對這些問題,實際上群眾是議論紛紛,反映特別強烈。這也引起了習近平同志的高度關注。他就任縣委書記三十來天,徵求了領導幹部和縣直部門意見以後,于1983年12月6日主持召開了縣委常委會,討論研究通過了《中共正定縣委關於改進領導作風的六項規定》。

  主持人康輝:

  六條規定具體是怎麼規定的?

  嘉賓張素釗:

  這六條規定主要的內容:

  一個是總攬全局抓大事。第二個是反對官衙作風,注重工作實效。第三個是搞好“一班人”的團結,維護縣委領導班子的統一。第四條,就是以身作則,不搞不正之風。第五條,加強學習,不斷提高領導水準。第六條,樹立雄心壯志,為四化爭先創優。

  主持人康輝:

  從當年最終的效果來看,這六條規定使得正定的這個黨風、政風、幹部的作風發生了一些什麼樣的變化?

  嘉賓張素釗:

  其實這六條規定正是恰逢其時,促進了正定縣的黨風、政風、民風和社會風氣的轉變,也促進了正定的經濟騰飛。

  主持人康輝:

  非常謝謝張素釗同志今天來到我們的節目現場,謝謝您。

  嘉賓張素釗:

  好,謝謝。

  主持人康輝:

  從當年正定縣出臺的改進幹部作風的六項規定,到習近平同志後來一系列的從政實踐,一直到黨的十八大之後,八項規定的出臺,反腐倡廉制度建設不斷地完善。在這當中我們確實看到的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習近平總書記對反腐倡廉一直在做著深入的思考、持續的認識和堅持的行動。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的確,正如主持人説的那樣,總書記重視制度反腐是一以貫之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一系列管人、管事、管物、管錢的制度出臺。黨內法規制度的密集出臺、制定和頒布,使我們黨的這個制度體系越來越完善,也使制度的籠子越扎越密,這就推動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地向著標本兼治的新境界邁進。

  最後,我們談一談不想腐。

  中國古代非常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們共産黨人更應該強化自我約束,自我修養,努力成為一個廉潔自律的表率。

  現在讓我們聽一聽總書記是怎麼説的。

  第三段落

  微視頻三:

  幹部的黨性修養、思想覺悟、道德水準不會隨著黨齡的積累而自然提高,也不會隨著職務的升遷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終生努力。成為好幹部,就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努力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

  主持人康輝:

  這是2013年6月28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的一段話,組織工作是選人、用人的,那從源頭上就把好幹部的廉潔關非常的重要。

  一個好幹部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標準?總書記在這段講話當中有一處對經典的化用,他説要“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那這兩句話是從哪兒來的?這是怎樣的一種標準和要求呢?我們請趙冬梅教授來為大家講解。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這兩句話我們把它分開來説,先看前半,“心不動於微利之誘”。“微利”是什麼?微利就是小利,孔子就説:“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説的就是,你要尊重事物正常的發展規律,同時你還不能貪小便宜。貪小便宜的人是沒有辦法達成高遠的目標的。

  那下面我們再來看後半句,“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五色”是什麼呢?五色這個典故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就是那些好看的、好聽的、好吃的東西如果你過度攝入的話,那就會損害我們的視力,損害我們的聽力,還會讓我們長胖。因此,我們不要被這些表面化的東西所誘惑、所迷惑。這其實就是古人所説的“慎微”。

  “慎微”是中國傳統士大夫非常重要的修身之道,處世的原則。比如説我們大家都知道包拯包青天。歷史上的包拯確實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清官、好官、大孝子、忠臣。包拯的明志詩,至今我們很多人都能夠背出來。“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包拯做官這一輩子其實都是直道而行的。

  那麼包拯的這種具有魅力的人格是怎樣養成的呢?他就是真正做到了慎微,不貪小便宜,從一點一滴嚴格要求自己。在包拯還沒有考中進士的時候,他和一個姓李的同學兩個人就在一個廟裏邊,他老家廬州的一個廟裏邊復習功課。

  這個廟的附近住著一個大財主,這財主就常常看見這兩個讀書人,從他家門口過。他知道這兩個人學習都很好,那麼將來一定是會有遠大前程的。於是那個財主就很想結交這兩位,就常常地要請他們到家裏來坐坐,可是這兩位同學就常常是婉言謝絕。

  到後來有一天,這財主來絕的了,他在家裏就備好了一桌酒席,都備好了,然後才派人去請包同學和李同學。那麼盛情難卻,這時候這個李同學就要洗臉、換衣服準備去了。可是這個時候,包拯就一把攔住了李同學,跟他説不能去,那為什麼不能去呢?包拯説,我們兩個都是讀書人,我們兩個早晚是要做官的。那今天這個富人請我們,我們吃了他的請,受了他的好處,如果將來我們回到老家來做官,這個富人犯了什麼事,他求到我們頭上,那麼將來我們就沒有辦法拉下臉來堅持原則了。這個李同學一聽,這道理很對,於是這個李同學也沒有去。

  後來,包同學和李同學果然就都做了他們家鄉廬州的地方官。我們知道古代有避籍制度,就是不能夠回原籍去做地方長官。包同學和李同學能夠回原籍來做官,這應該是做得很好,得到皇帝信任才能回去的。這兩個人回到老家來主政廬州的時候,都幹得很不錯,他們沒有受到人情的干擾。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當年他們兩個,吃了財主家的飯,接受了財主家的禮物,有第一頓就有第二頓,那麼接下來就會接受更多的好處。等他們將來考中了之後,衣錦還鄉、榮任父母官,那這個財主就是他們的大恩人。到那個時候,如果這個財主有什麼人情請托的話,那小包、小李就沒辦法抹得開面子,就沒有辦法直道而行了。

  這個故事南宋的大儒朱熹特別重視,因為朱熹也做過地方官,所以他深知其中的利害。朱熹就用包和李這兩個人的故事來教導他的學生,就是一個人必須要克制慾望,有所不為,要有遠大的志向,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後果。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主持人康輝:

  謝謝趙冬梅教授的講解,謝謝。

  特別剛剛趙老師講到包同學、李同學的故事的時候,我看同學們聽得特別地認真。同學們有沒有什麼問題想和我們老師們進行交流的?

  這個女同學。

  觀眾:

  主持人和兩位老師好。因為兩位老師的解讀非常精彩,我也開始是聯想到我的自身。我其實不是一名黨員。作為一名黨員,一名幹部他們需要廉潔守心,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名群眾,他也是應該對自己保持一些高要求的。所以想請問老師,作為一名普通的群眾,他面對身邊的誘惑,他又該如何不為微利所誘呢?

  主持人康輝:

  這個問題你希望哪位老師回答你?

  觀眾:

  想讓趙老師。

  思想解讀人趙冬梅:

  事實上不管是黨員幹部還是我們普通群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誘惑其實並不僅僅是你只有做到高位才會面臨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會受到誘惑。那在這個時候,它其實就要求我們平常一點一滴的時候就要嚴格要求自己,微利不為所動,遇到大事的時候才能有靜氣,才能夠守得住。

  主持人康輝:

  謝謝趙老師。

  每一個人都應該慎微來加強自己的修養,那黨員、領導幹部尤其如此。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這兩句話習近平總書記除了在2013年的那次全國組織工作會上講過,他在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還講過。那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用這個典故,總書記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黨員幹部,一定要自律、自省,要自查,要不斷地加強自己自我防範的這種能力。

  那麼如何真正能夠練就立場堅定的金剛不壞之身呢?我們請黃一兵研究員繼續為大家解讀。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高尚的思想情操,良好的行為道德規範,它是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修煉、鍛造的。我們回顧總書記從政的生涯,從河北到福建,從浙江到上海,再到北京,貫穿始終的一條重要的線索就是廉潔自律。

  他在正定工作的時候,縣委縣政府有兩輛吉普車,但是他很少乘用,他總是騎著自己的自行車下鄉調研。

  習近平的正定歲月在許多老同志的心目中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常年身著一身舊軍裝,腳穿軍布鞋,下鄉調研的時候,斜背著一個綠挎包,説話不緊不慢,透著和氣。所以他的同事們都説,這個從中央機關來的人比基層的幹部還要樸實。總書記後來曾經説過,咱們共産黨人不能總考慮自己的生活小事,生活小事考慮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遠了。古人説過,“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自律、自警、自守始終是思想修養的一個大境界,也是構築“不想腐”堤壩的必要條件。

  我們共産黨人就應該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永葆共産黨員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這樣才能真正築牢“不想腐”的思想根基。

  主持人康輝:

  謝謝今天的思想解讀人、經典釋義人給我們帶來的講解。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了紮實的成效。但我們深深地知道反腐倡廉任重道遠,永遠在路上,所以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對惡竹必須斬萬竿,這樣才能讓新松真正地高千尺。

  在節目的最後,我們一起重溫,一起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關於廉政的一些經典篇章,我們再次來感受清風正氣帶來的信心、決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