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嚴書翰:改革開放為什麼深刻改變中國

2018-10-15 13:23: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可以説:中國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因為它“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古人説:“四十而不惑。”所謂“不惑”,也就是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其實,國內外都存在“讀懂改革、讀懂中國”這個問題。就國外尤其是中國友好人士而言,他們非常希望了解改革開放為什麼會深刻改變中國;就國內尤其是一些黨員幹部而言,他們認為這40年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原因很多,想要探究到底什麼是最根本的原因。

  認識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性變化的兩個角度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對於中國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表述。既可以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來表達,又可以用具體的數字來説明,還可以用人民群眾家庭消費水準的顯著變化等來表述。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老百姓的切身感受莫過於擺脫挨餓,跨越溫飽,實現小康了。“民以食為天。”千百年來,挨餓、無法解決的溫飽問題,像揮之不去的陰影纏繞在中華民族的身上。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這個問題終於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得到解決,2000年我們實現了總體小康,到2020年就要實現全面小康,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大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鬥,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中國老百姓家庭消費水準的升級提檔來看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老百姓家庭的消費水準是百元級的,即“三轉一響一咔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和照相機)。到了八十年代,家庭消費水準升級為千元級的,即“三機一箱”(電視機、手機、錄放機和電冰箱)。到了九十年代,家庭消費水準是萬元級的,即“二電一調”(電腦、電話和空調)。進入21世紀,中國老百姓家庭的消費水準己經是百萬元級的了,即以汽車、住房和旅遊這三大標誌為代表的消費水準。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史性變化

  借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的重要論述,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4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持之以恒、鍥而不捨,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簡稱四個“大”),已有220多種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40年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全面小康,提前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可持續發展議程”對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人口的要求。

  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既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對外開放、合作共贏,既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既“摸著石頭過河”又加強頂層設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成功開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是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説,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高度評價了成功開闢這條道路的重大意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開闢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條條大路通羅馬”。

  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40年來,中國共産黨勇於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革除各方面體制弊端,充分顯示了制度保障的強大力量。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空前高漲,充分顯示了13億多人民作為國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力量。40年來中國改革充分顯示出來的強大力量,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4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我們還可以從中國提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新型國際關係、推進綠色發展和消除貧困等方面清楚地看出,中國對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的貢獻走在世界前列,其中,有的可以用數字表達,有的無法用數字表達。這些貢獻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所應有的擔當,在世界各國人民面前展現了良好的大國形象。

  改革開放是40年來中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論述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性、本質和目標時,就包含著對1978年以來中國發生巨大變化根本原因的揭示。鄧小平在談到我們為什麼會在1978年提出改革時指出:“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後,多年來沒有制定出為發展生産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産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這指出了我國改革的直接動因是擺脫貧窮,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鄧小平曾經從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這個意義上多次講到,“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他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産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正因為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産力,所以改革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內,我們國家發展得這麼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這就足以證明三中全會以來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誰想變也變不了。”江澤民也指出:“沒有改革,我們就不能走出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我們的事業就不可能順利前進。”胡錦濤在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的變化時指出:“我們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新的偉大成就。”

  中國有句話叫“兼聽則明”。因此,聽聽國外那些對中國持公正或比較客觀態度的人士對中國改革的評析,有助於我們認識改革開放是中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曾經説過,改革開放使中國命運徹底跳出了近代以來的“下降通道”,中國改革,最複雜也最成功。世界貿易組織前任總幹事帕斯卡拉米説,自從鄧小平決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制就呈現出很多優點,中國是在經濟領域犯錯誤最少的國家。《大趨勢》的作者約翰奈斯比特認為,中國沒有以民主的名義使自己陷入政黨爭鬥的局面,在未來幾十年中,中國不僅將改變全球經濟,而且將以其自身模式來挑戰西方民主政治。他還多次説過,中國每一天都有精彩的故事。“軟實力”概念提出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説,中國的經濟增長讓發展中國家收益巨大,中國獨特的發展模式也被很多國家視為可效倣的榜樣;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倡導的政治價值觀念、社會發展模式、對外政策,會在國際社會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和共鳴。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認為,中國領導人並沒有否認或掩蓋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幾乎在所有的領域,“中國政府都有足夠的政治意願、足夠的處理這些有關中國長期發展模式的重大問題的政策方向”。全球知名的實業家、慈善家比爾蓋茨多次到訪中國,他認為中國最大的變化有兩點:一是中國創造了發展的奇跡,速度之快,令人驚奇;二是中國在世界的角色日益重要。奧地利總統范德貝倫説,中國堅定推進改革開放,不僅造福中國,還造福全球。以上僅舉七位外國友人的評價,類似這樣的中肯評價還可以再舉。只要堅持辯證思維,面對這些評價我們既會充滿自信,又不會妄自尊大。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説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推進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新的進軍號,對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迄今,習近平總書記共主持召開了40次深改小組會議和2次深改委會議並作重要講話,一共審議了27項、通過了308項改革方案。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深化改革所作的重要講話中,也明確指出了改革開放是近40年來中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十年內亂後的中國,經濟瀕於崩潰,人民溫飽都成問題。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他還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新起點上的改革開放作出頂層設計和重要部署之後,黨中央成立了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總書記任深改委主任,並就新時代新起點上的改革開放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並在實踐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以及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再次指明瞭改革開放是中國40年來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他指出:“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海南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的:“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離開改革開放,也沒有中國的明天。”

  從以上黨的文獻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中,我們能深刻領會到:“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新時代新起點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確處理的幾個重大關係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改革理論中都包含著對正確處理改革若干重大關係的分析和總結。所謂關係也就是矛盾,正確解決事物之間的矛盾也就是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一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因此,解放思想也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是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不斷取得進展和重大成就的法寶。改革開放初期,如果我們不解放思想,就沒有農村改革的突破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事非經過不知難。經歷過那一時期的人們有兩件事記憶猶新,即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推行遇到的阻力和對建立經濟特區的爭論。沒有思想解放,這兩件事都辦不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更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堅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堅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才能自覺糾正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措施。當前,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即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改革其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於40年前。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只能坐失良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

  二是立足國情、自立更生和對外開放、合作共贏的關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最重要成果就是深刻認識到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仍然強調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立足於這樣的國情,我們仍然必須堅持新中國成立以來自力更生的方針。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鄧小平曾經指出:“根據中國的經驗,把自己孤立於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入境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所以,我們要把立足國情、自立更生和對外開放、合作共贏很好地結合起來。

  三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關係。無論是在改革開放之初,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我們黨總是旗幟鮮明地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常言道:“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我們必須明確認識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本根”。因此,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不斷前進的改革,決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改弦更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化,從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重大問題。雖然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己經初步建立,但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還沒理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仍受到諸多因素制約,所以必須朝著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努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關係。

  四是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關係。摸著石頭過河,既是很接地氣的説法,又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改革開放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是先試驗、後總結、再推廣不斷積累的過程,是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局部到整體不斷深化的過程。”當年我們決定創辦經濟特區就是把它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重要平臺,今天我們看得更加清楚:“創辦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方法論。”

  摸著石頭過河實際上也就是摸索規律,在新時代新起點上的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中,我們要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律辦事,並從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中再總結出新的規律。當然,全面深化改革是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既涉及生産力又涉及生産關係,既涉及經濟基礎又涉及上層建築。因此,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需要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會先後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從嚴治黨作出了頂層設計。因此,要把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很好地結合起來。

  改革開放事業行進到今天,正呈現出新的姿態。我們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或許就是改革開放的魅力所在:它是與時俱進的、體現時代特徵的、和諧融入世界的!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