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杭州 數字經濟驅動發展變革

2018-10-13 10:5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上個月,雲集全球高科技的杭州雲棲大會剛剛落幕;10月11日,杭州“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啟動儀式又在雲棲小鎮舉行。

  短短幾年間,雲棲小鎮見證著一個個被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深刻影響的“新杭州故事”:傳統産業攜手數字經濟,催生“新製造”;移動支付、移動辦事日益便捷,給民眾生活帶來新變化;當綠色成為發展主題詞,便有了城市鄉村共美、市民農民共用幸福的“新風景”。

  回望本世紀之初的杭州,縱有湖光山色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發展的腳步並不從容:自然稟賦受限、轉型升級艱難、環境容量不足……“先天的不足”和“成長的煩惱”倒逼杭州不斷思考變革。

  應該優先發展什麼?現在受制于什麼?如何突破瓶頸?如何搶佔制高點?

  杭州厘清思路: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以數字經濟為主線,全面推進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和城市數字化“三化融合”協同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讓杭州成為創新創業的“天堂”、和諧發展的“美麗樣本”。

  以創新驅動發展

  對杭州許多企業來説,從“一片雲”上能清晰看到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核心引擎”的澎湃動力。

  “做了幾十年輪胎,如今通過數字技術讓沉默的生産數據‘開口説話’,我們找到了一個‘金礦’。”國內最大的輪胎生産企業中策橡膠與阿裏雲合作,企業“上雲”後,生産效率提高、生産成本降低的優勢正在顯現。中策橡膠副總經理張利民説,像橡膠密煉這個核心生産環節,以往能耗高、次品率高;通過運用大數據、雲計算,找到不同膠種最優化配置的製造參數,現在産品平均合格率提高了3%至5%。

  像疫苗等醫藥産品,冷鏈運輸時溫度要嚴格控制在2至8攝氏度內。杭州路格科技有限公司把移動物聯網技術用於冷鏈監測,在“雲上”全程實時監控,每5分鐘測一次溫度,一旦發現溫度異常,雲平臺馬上發出報警信號,溫度監測精度能達到0.2攝氏度以內。

  目前,像這樣的“上雲”企業,在杭州已有7.4萬多家。通過這“一片雲”,推動轉型升級及降成本、增效益。

  從本世紀初提出“天堂矽谷”戰略,大力發展資訊軟體、網路設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新興産業,到2014年在全國率先實施資訊經濟“一號工程”,杭州一直在探索創新驅動發展的轉型道路。

  在研究者看來,杭州數字經濟發展的亮點和優勢在於,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並非厚此薄彼、此消彼長,而是數字産業化與産業數字化並進齊飛、良性互動。

  杭州不光有電子商務、雲計算、數字安防等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新産業集群,有阿里巴巴、網易、海康威視等龍頭企業,站上新經濟、新産業、新技術、新模式的發展高地;還有嫁接了數字經濟的傳統産業,從“機器換人”到“工廠物聯網”“ET工業大腦”,從數字化車間到智慧工廠,智慧製造之路越走越寬。

  位於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西奧電梯,讓傳統電梯製造行業不再“傳統”:智慧電梯有“聰明的腦袋”,通過人工智慧自動識別乘客身份,送達想去的樓層;有“智慧的眼睛”,通過監控人流擁擠程度,提高運作效率,分析安全隱患。不久前,西奧電梯還與阿裏雲合作,將共同打造“會思考、有溫度”的個性化、定制化智慧電梯。

  數字經濟助推經濟增長、産業轉型。2017年杭州市數字經濟實現主營收入8936億元,增長28.6%;實現數字經濟增加值3216億元,已連續3年保持20%以上增長,佔GDP比重達25.6%。

  用技術惠及民生

  對不少杭州市民來説,一個看不見的“城市數據大腦”,帶來看得見的“治堵”成效,正折射出“智慧城市”惠及民生的巨大能量。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紅綠燈跟交通監控攝像頭的距離。它們都在一根桿子上,但從沒通過數據被連接過。”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曾舉這個例子,説明交通管理乃至城市治理中的痛點。

  從“治堵”入手,杭州在全國率先開展“城市數據大腦”試點。2017年7月上線運作的“城市數據大腦”,現在已升級到更智慧的2.0版,管理範圍覆蓋杭州各城區共420平方公里的區域,相當於65個西湖大小;接入4500路監控視頻,優化1300個紅綠燈路口,還通過手持移動終端,實時指揮200多名交警。

  每天早晚高峰,位於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的“城市數據大腦”平臺都快速運轉,分析研判路面情況,遙控調整紅綠燈時長,還會發手機短信,把擁堵資訊反饋給市民,及時疏導交通。像堵車嚴重的中河—上塘高架道路,平均延誤時長減少了15.3%。

  在杭州,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技術的推廣應用,撬動了民生難點、痛點的破解,優化公共治理、公共服務,實現技術為民、技術惠民。

  現在,杭州超過95%的超市便利店、80%以上餐飲門店,以及98%的計程車、5000多輛公交車,都支援移動支付。杭州的移動支付普及率、服務覆蓋率全國領先,“無現金城市”“移動支付之城”名副其實。

  “智慧醫療”已覆蓋在杭的各級醫療機構203家,市縣兩級平臺互聯,健康檔案可以共用調閱,近年來,近7000萬人次在杭州市屬醫院看病時間平均縮短兩小時以上。

  以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契機,杭州把涉及59個部門的368.32億條數據整合共用,打破“資訊孤島”,打造“移動辦事之城”。如今,市民“刷臉”就能查納稅、“滴”一下身份證就能自動填好辦事表單,一台一體機就能辦好營業執照,都已不是新鮮事。憑身份證可以“一證通”辦理的事項,已有296項;可以24小時辦理的“杭州辦事”手機APP,成了“不下班的辦事大廳”。

  讓綠色釋放紅利

  以綠色、低碳、共用為特點的數字經濟,如何讓農村城市共富共美、讓城鄉群眾共用發展改革紅利?農村電商這“一張網”帶來的巨大變化很有説服力。

  今年9月中旬臨安山核桃“開桿”采收以來,昌化鎮白牛村25歲的電商經營戶汪超一直忙碌不停,最多一天發上萬件快遞,網店銷量比往年增加約20%。這個藏在大山裏的不起眼小村,去年電商銷售額做到了3.5億多元。這幾年,陸續吸引30多位年輕人回鄉創業。

  “每10顆山核桃,有6顆半從網上賣出去”,農村電商帶動臨安總産值200多億元的山核桃産業鏈。當地山核桃幹籽收購價也因電商市場紅火而水漲船高,實打實地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不僅村民口袋鼓了,村落環境也更綠、更美。

  要打開青山綠水和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通道,走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相得益彰的一條新路,數字經濟所代表的綠色發展、和諧發展,正是一把“金鑰匙”。

  以數字經濟驅動發展變革,杭州人引以為傲的,不僅有亮眼的經濟指標,更有綠色發展所釋放的生態紅利:去年,杭州市區空氣優良天數有271天,比上年多了11天;PM2.5達標天數有323天,比上年多了17天;智慧治水讓“清流復來”,臨安、建德、桐廬、淳安基本實現“全域可游泳”;美麗城鄉“全域景區化”,去年僅鄉村旅遊就接待5650多萬人次。

  如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所言,“數字”之於杭州,既是一個個不懈追求、不斷續寫的創新故事,也是一段段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創業傳奇;既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引擎,也是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源泉。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