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評新而論中國經濟再出發】瞄準引領型建設發展 釋放區域融合新活力

2018-10-04 12:3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一直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與香港、澳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推進基礎設施互融互通,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努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繼續做好改革開放大文章。如今,在中國發展昂首步入新時代的宏大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藍圖正化為腳步堅實的行動,願景正變成風生水起的現實。

  擴大開放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以0.6%的國土面積和佔全國4.56%的人口,創造了中國12.17%的GDP。2017年,GDP總量達到101843億元,超過舊金山灣區,接近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也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運最繁忙的區域,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是世界三大灣區總和的4.5倍左右。

  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經濟也各有特色: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東莞、佛山、惠州等地製造業發達;深圳則是科技産業中心。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是從改革開放中獲益較早的地區,參與國際合作的經驗豐富,強大的科研力量也可以吸引全球科技公司、科研機構前來投資佈局。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初步顯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國際自由貿易港雛形,未來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門戶樞紐和世界級經濟平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時期,更要充分發揮灣區城鎮化的領先優勢,打造承載産業發展的新格局,努力為各類國際化創新主體和要素資源落地提供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配套服務,將本區域建設成為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示範區,開創灣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互聯互通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9月23日,廣深港高鐵正式開通,香港納入全國高鐵網路,旅客可以從全國44個車站直達香港。香港由此接入國家高鐵網路,迎來真正意義的“高鐵時代”。另外,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誌性項目,未來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重要跨海通道,總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進入通車前演練測試階段。大橋通車後,港澳之間的車程將從3個多小時縮短到半小時左右。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正式提出。一年來,灣區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果,已經使三地尤其是港澳同胞受益。隨著交通“主動脈”和“毛細血管”不斷完善,“粵港澳一小時交通圈”初步形成,宜業、宜商、宜居、宜學、宜遊的“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將從理想變為現實,灣區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共同實現高品質發展的科學佈局將得以更好推進。

  未來,珠江西岸城市可以通過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深中通道等道路交通網路,直接與深圳、香港、澳門等地對接,吸引各類生産要素和消費要素。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開端推動灣區建設,不僅利於區域內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更好流動,而且有利於進一步深化區域經濟的融合和協同發展。

  創新合作 瞄準全球科研高地

  當前,世界面臨産業變革的大時代,傳統産業逐漸被淘汰,新興産業逐漸成為支撐未來發展的新動力。粵港澳大灣區要瞄準“引領型發展”,推動從科學研究,到技術研發,再到現代科技創新的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同時,也要積極建設成為新産業發展的策源地、培養地和支撐地,打造全球高水準的研發中心、全國開放創新的引領區、創新建設體系先行區。

  粵港澳大灣區具備成為全球創新高地的基礎和實力。區內的廣州、深圳、香港是知名創新城市,高端人才匯聚,高等院校170多所。産業基礎實力雄厚,電子通信、網際網路、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發展迅猛,華為、騰訊、比亞迪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在這裡集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89萬家,居全國第一位。近5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年均增幅達到33.10%。以佛山、東莞、中山等為代表的城市製造業發達,産業體系完備,創新發明能夠快速落地,實現産業化。

  要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關鍵是實現協同創新。專家建議,要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關區”獨特的制度優勢,以體制機制優勢引領協同創新發展。在已有的粵港、粵澳、港澳三方相對獨立的合作機制基礎上,加強粵港澳三地協同合作,積極探索粵港澳三地一體聯動發展,推進要素資源便捷流動,優化跨區域合作創新模式,構建更具活力的創新體系,打造創新發展高地,共用創新合作成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臧夢雅)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