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應急能力離不開日常積累

2018-09-27 08:3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何鼎鼎:不久前,今年第22號強颱風“山竹”來襲,對此,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緊急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廣東、廣西等地也提前部署、積極應對,在災害面前展現了有條不紊的應急管理能力。應急管理不易。但它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今年夏天,上海也受到4個颱風影響,3個直接登陸,十足考驗了上海防汛防颱風的應急管理水準。

  朱珉迕:確實。從風險點預判、氣象預警到基礎設施排查、人員轉移安置、應急管理措施配套,包括資訊滾動發佈等等,每一次極端天氣,都是對城市管理水準的綜合性大考。更重要的是,一次大考過關,並不保證每次都能過關,各類極端天氣和安全風險還會給我們提出新的挑戰。這也是風險社會的一種常態,要求我們隨時能夠進入應急管理狀態,並迅速給出有效對策的能力,與各種潛在風險抗衡。

  何鼎鼎:應急處置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地比較,今天應急處置能力比以前更強了,也有了更多制度性解決方案。比如,今年4月16日掛牌成立了應急管理部,“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改變了以往應急管理中資源分散、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你怎麼看待這樣的變化?

  朱珉迕:成立應急管理部解決的是牽頭問題,牽頭的本意就是能夠帶動各方形成合力來解決問題,但牽頭不等於包辦。其實,今天應對各類風險問題,沒有一個部門能“包打天下”。“頭部”清醒,指揮更得力了,還需要“四肢”配合。剛剛看到一個消息,應急管理部強調,“每一次颱風到來前都要立即啟動會商”,各級安監、消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與水利、氣象、國土、海洋等部門的協調聯動,完善重大汛情雨情災情滾動會商機制,這其實是在推動全社會形成應急管理的更強合力。

  我們常説“人努力,天幫忙”,最短時間內做好充足的應急準備,在各個環節高效動員、恪盡職守,那麼即使是颱風正面登陸,也能將風險降到最低。今年上海幾次迎戰颱風,除了專業防汛部門外,各區、街鎮的負責人和大批基層幹部,都是通宵值班,交警、環衛工人等特殊崗位也都處於高度應急狀態。這一個個環節聯結起來,才能構成一張安全之網。但凡稍有疏漏或僥倖,可能就會出問題。

  何鼎鼎:社會運作的不確定性在增加,恰恰需要把風險想得更深入些。安全領域有個概念叫“安全冗余”,就是對可能的風險做出制度性防禦,用多重備份來增加系統可靠性。城市管理,同樣要增加安全冗余。交通運輸業也好,各類企業也好,都要多幾道安全防線,多幾分安全防範。這也是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能力的題中之義。

  朱珉迕:緊急時刻的表現,源於日常的工作水準,這是數次極端天氣給我們帶來的深層啟示。應急管理能力固然無比重要,但光靠應急,沒有平時功夫的支撐,城市的運作系統和一些敏感點的決策系統,都難免顯得脆弱。突擊檢查空調外機、戶外廣告牌等高空易墜物固然是每次颱風前的必修課,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再怎麼突擊,有限人力在極短時間裏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減少漏洞?還是得靠平時的精耕細作、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平時功夫夠深,極端時刻才能應對從容,至少能在可控的範圍內把損失風險降到最低。進一步説,應對極端天氣“不怕興師動眾、不怕勞民傷財、不怕十防九空”的態度,不是真的不計成本,恰恰是通過防在前面減少損失,真正降低社會運作成本,守護我們的家園。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27日 05 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