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將繼續擴大開放 延禧宮籌建外國文物館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0日電(記者 上官雲)“我們還要繼續擴大開放。”近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表示,“我們希望,六百歲的紫禁城更加壯美”。
近年來,故宮開放面積擴大,舉辦了眾多展覽……不光文創産品受到歡迎,故宮的貓都成了“網紅”。它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修繕宮殿:修復養心殿前進行33項基礎研究
説到文物保護,故宮對古建築的修繕,早已從一般土木工程修繕,變成一項項研究性保護項目。單霽翔説,紫禁城1200棟建築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棟都疊加著歷代資訊,所以修繕時,是開放的、多學科的。
比如,修復養心殿前,先進行33項基礎性課題研究。單霽翔表示,把這座宮殿當時室內室外的文物進行徹底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建築狀況、可移動文物來歷、每個建築構件的産地、施工方法等。
而且,在正式施工前還要進行工匠培訓,最終考試取得資質的人,才能“持證上崗”,進入故宮文物修復保護的工地。
此外,對每個建築構件還要詳細記錄修繕過程,出版修繕報告,這些構件都要用原工藝、原材料來進行修復。
單霽翔説,墻上摘下來的牌匾楹聯都要測繪,修復後要一毫不差地回到原來的位置上。
建立文物醫院 匯集200名文物醫生
對文物藏品的保護,故宮也十分嚴謹。單霽翔曾説,故宮的藏品結構很獨特,是“倒金字塔”形,珍貴文物佔到93.2%。那麼,該如何保護好它們?
單霽翔介紹,像古書畫裝裱修復、青銅器修復,木器、漆器等物品修復一直都在進行。但他也認為,過去修復上述文物的過程有不夠科學的地方,即缺少科學診斷、科學分析。
所以,故宮建立了文物醫院,匯集200名文物醫生。這所特殊的“醫院”配備各种先進的設備,比如分子分析設備、三維列印設備等,甚至還有一台文物專用CT機。
如何給文物“看病”?單霽翔以一件青銅器舉例,“它是商代的,出土時碎了。我們修復保養時,就要知道金屬成分是什麼,合金比例是多少,今天又得了什麼‘病’……清晰的診斷報告、治療方案出來後,才送到青銅器修復人員手裏。這份‘病例’也會一直跟著它到永遠。”
單霽翔説,希望把這樣的理念和修復態度告訴公眾,所以這所醫院對公眾開放。
繼續擴大開放:籌建外國文物館
在修繕宮殿、修復文物的同時,故宮採取措施,用“削峰填谷”來平衡淡旺季的客流量,每天故宮只接待八萬名觀眾,同時,把淡季的展覽辦得很出色,令這個時段來的觀眾有所收穫。在此基礎上,故宮開始全網售票。
此外,越來越多空間變為展區、展館。比如午門雁翅樓,修繕後變為一個巨大展廳,先後迎來多個熱門展覽,“齊白石藝術特展”便是在此舉辦。
分散在各個展館的展覽,吸引了以前只顧埋頭向前走的遊客們,“人山人海”的場面不見了。隨著城墻的開放,人們還能遠眺美景。
“我們還要繼續擴大開放。”單霽翔又舉出了延禧宮的例子。他説,這個院子是“東西合璧”的,“我們想,就在這裡籌建外國文物館”。
據透露,紫禁城裏的庫房“南大庫”,修繕好後也要作為“傢具館”開放,以“倉儲式”方式展示故宮收藏的傢具,供觀眾參觀。今明兩年,瓷器庫房、古建築構建庫房、書版庫房都將“倉儲式”開放。
希望六百歲的紫禁城更加壯美
不過,即便開放再多區域、舉辦再多展覽,來紫禁城參觀的觀眾仍然是全球人口很少的一部分。想讓更多人看到故宮的珍藏,就要依靠網際網路技術、數字技術。
“我們開始舉辦更多網上展覽,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參觀。也能查閱到故宮任何一件文物藏品的資訊。”單霽翔介紹,他們加大了微博互動。還開始做系列APP。
在第三屆“太和 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亮相的AR版《千里江山圖》,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它以立體動畫的方式、從多個視角切入,讓名畫“動”了起來。
據悉,故宮聯合觀唐文化等機構開展“國寶傳承計劃”:從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書畫著錄、故宮珍藏的清代《石渠寶笈》中,精選100件書畫珍品,通過AR等科技手段,進行數字化保護、出版、巡展,推廣珍寶。
建在端門的數字博物館,也讓很多不經常展示的長卷,以“數字”形式和人們“親密接觸”,觀眾可以在這裡看到長卷的細節。這裡還有“數字織繡”,功能強大的數字影院……
單霽翔希望,不斷擴大開放的故宮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綠洲。再過兩年,紫禁城要過六百歲生日,“我們希望,六百歲的紫禁城更加壯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