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暖新聞】奉獻路上永無止境 “商丘好人”黃偉10年公益路

2018-08-23 11:54: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在河南商丘的平原路與南京路的交叉口,遠遠望去,一間低矮面鋪與相鄰的麵館、超市看似並無二致。特別的是,一道玻璃門兩側懸挂著兩塊牌子:商丘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服務隊、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

  推開玻璃門,見到隊長黃偉正整弄著水下救援隊的一套潛水器材。10年前,黃偉發起成立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4年前,在救援隊的基礎上又組建了造血幹細胞服務隊。“對於捐獻造血幹細胞,很多人心存畏懼、顧慮重重,甚至有的志願者臨上場又退縮了。這些都是因為不了解。我們成功捐獻的志願者,願意用親歷告訴大家——捐獻造血幹細胞是安全的。”黃偉説。

  是什麼讓這個水上義務救援隊“轉型”造血幹細胞服務組織?作為一名普通工人,黃偉的10年公益路有哪些不一樣的故事?

  十年堅持

  對於路橋集團職工黃偉,周圍人並不陌生。他是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優秀青年志願者、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

  “10年前的今天,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在南湖舉行揭牌儀式。”2018年8月6日,黃偉在微信朋友圈裏發了這樣一則狀態,還配了當時揭牌儀式的照片。

  作為一名冬泳愛好者,黃偉長年在自然水域游泳,也曾目睹過許多溺水事故的發生和天價撈屍的悲哀,激發了他出他骨子裏的俠肝義膽。2008年5月,他發起成立了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

  “義務救援,不收錢物,出現意外,後果自負。”這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一份莊嚴的承諾,發起成立水上義務救援隊之初就這樣要求團隊。10年的時間,他始終保持手機暢通,隨時接受求助,哪發生溺水事故,立即趕赴現場。

  2014年9月28日,河南新蔡縣發生了一起翻船事故,船上27人全部落水,其中8人下落不明。接到海事部門的指派時,黃偉剛剛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不到一個月,他不顧個人安危全程參與了這場為期六天六夜的水上營救。

  “當時現場水位已經漫過河坡,水流湍急,我們的隊員下去試水,剛跳下去就被衝出去十多米。如果不是水性好,後果不堪設想。這次行動是我們經歷的最艱難的一次救援,連續奮戰6個晝夜,回想起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仍心有餘悸。”黃偉説。

  10年來,在黃偉的帶領下,救援隊已經從最初的13名隊員增加到86名隊員,配合省市海事局、110指揮中心以及接受群眾求助,截至目前,參與救援445次,挽救62人生命,打撈出溺水者遺體315具,救援足跡遍佈魯豫皖三省的十多個地市。

  既要積極救援,更要防患于未然。黃偉從一次次慘烈的救援經歷中發現,溺水死亡的大多是青少年兒童,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黃偉等人決定開展水上安全知識宣傳教育活動。10年裏,對全市1100多所中小學普遍開展了水上安全知識宣傳教育活動,發放安全知識宣傳單107萬張。“商丘好人”成為黃偉和這個團隊最醒目的標簽。

  三段故事

  “這麼瘦弱的一位女同志她都能做,我也可以。”2013年6月的一天,電視機前的黃偉看商丘新聞播報一名女醫生為白血病兒童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故事。對於怎麼捐獻,有沒有危險,此時的黃偉一無所知。

  恰恰電視上這幾個一閃而過的畫面,讓黃偉和他的水上義務救援隊與造血幹細胞捐獻密切相連。“在水上義務救援隊裏,正好有隊員在保健院工作,捐獻過程隊員講得很專業,我聽得不是很懂,但大致明白了不是想像中的敲骨取髓,而是直接從血液中提取。”於是,黃偉動員服務隊14名隊員集體入庫。

  讓黃偉沒想到的是,兩個多月後,他竟然與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在醫院完成捐獻前後不到一週時間,發生了三件讓黃偉印象深刻的故事,也讓他更加堅定組建造血幹細胞服務隊。

  (一)

  2014年9月1日,在去鄭州的第二天晚上,救援隊隊員的一位朋友主動和我聯繫,想來酒店與我見一面。這位女士30多歲,體態很瘦。她跟我講述了自己的經歷,2010年正在哺乳期時被查出病患,家人親屬配型都沒有成功。後面,終於找到了配型成功的志願者,但對方因種種原因放棄了捐獻。

  從希望到失望,再到絕望。她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情。最終,醫生選擇了自體移植方式,但這種方式的成功率非常低。醫生也形容她的這次治療是“醫生的作品”。她説,這次來看我不是代表她自己,而是代表千千萬萬的患病人表示感謝。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棄捐、悔捐對病人的傷害很大。如果有更多的人願意為捐獻者做思想工作,就可能給更多患者帶去希望。

  (二)

  在醫院捐獻前,當地一家報紙報道了我捐髓救人的故事,但在報紙反面一版上,是關於一則患白血病小夥的救助報道。

  小夥名叫趙鵬,也是河南商丘人,12年前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父親為了籌錢救治患病兒子做“裸模”。那段時間,“裸模父親”的故事也被不少媒體報道了。恰好在一家醫院,於是我們到病房去看了趙鵬,把自己捐獻造血幹細胞的誤工費5000元給父親老趙。

  這些錢對於趙鵬治病來説是杯水車薪,但也是社會的一份關愛。這個事情商丘當地人知道的並不多,我們準備這次完成捐獻後,回商丘儘量幫著做愛心宣傳。

  然而,捐獻完回到商丘聽到的第一個消息卻是,趙鵬離開了人世。我想,要是志願者庫裏再多一些人,患者就會更快找到配型,治療成功的幾率也會更大。

  (三)

  在捐獻過程中,有人送來了一封感謝信,當時我已躺在了病床上。我看到有人看完後掉了眼淚。他們對我説:“先別看了,可能影響情緒。”

  事後,我打開這封信。這是一張手寫的三張信紙,是受助者父親寫來的。“未曾謀面的朋友,您好!雖然我們還不知道如何稱呼你,也不知道你在什麼地方,但自從得知你的造血幹細胞與我們的獨生女全相合後,你就成為我們這個家庭中最重要,也最親近的一員……”

  看到這封信的開頭,讓我特別感動。後面文中還寫到:“我們曾無數次夢見自己取代女兒得了這種病,但夢醒後卻絕望地發現,殘酷的事實並不是父愛和母愛所能改變的。”

  我自己也是一位父親,很理解患者父母的心情。這件事也讓我意識到,這次捐獻不應該是結束,而應該是一次新的開始。

  兩度捐獻

  “患者復發了,需要再次捐獻淋巴細胞。”河南省紅會工作人員文梅英電話裏説。

  “救人救到底。”電話這頭的黃偉只説了這五個字。

  “但你身體各項指標都不正常,要不再考慮考慮……”

  “給我點時間。”黃偉的回答依舊堅決。

  2016年3月,時隔一年多,曾經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受助者病情復發,需要再次捐獻淋巴細胞,茫茫人海,依舊只有黃偉與患者可以配型。

  然而,體檢發現,黃偉身體多項血液指標不合格,尤其血糖、血脂嚴重超標,不符合捐獻條件。

  “作為紅會工作人員,二次捐獻的消息需要及時告知他。”經過造血幹細胞捐獻這段經歷,黃偉與文梅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作為朋友,打心裏説,因為身體各項指標不合格,特別擔心他,所以徵求意見時一再囑咐他再三考慮。”文梅英説。

  “很多時候,在自己身體允許的時候、有能力的時候,不願意去付出和奉獻,難道非得等到災難臨頭時,再去祈求上天的恩賜嗎?”黃偉這樣表述自己二次捐獻的理由。每説一個字,右手拇指指節便堅定地敲擊一下書桌。

  黃偉還清晰記得,接到文梅英的電話時,正在去給商丘一所小學上道德講堂課,課上黃偉就把了自己準備二次捐獻的想法講給了學校師生。

  從那天起,黃偉每天暴走兩個小時,最多有一天走了15.8公里;下午到野外游泳訓練,其他隊員大約遊20分鐘,他每次都在1小時以上,而且還帶著長腳蹼,可以儘量消耗體能。“最難受的是吃飯,麵食和肉幾乎沒動過,都是胡蘿蔔、苦瓜、黃瓜。”

  剛開始第一次捐獻時,全家人都沒有反對,而這次家人不由得有些擔心。“有一回女兒在車裏偷偷跟我説,‘爸爸,這次要不別捐了,全家人都不放心你’,他們讓我勸勸你。”面對這番話,黃偉對女兒説:“想一想,如果所有入庫的志願者都這麼想,要是咱們家人生這種病,怎麼辦?”

  經過兩個月時間,黃偉累計暴走700多公里、游泳120多公里,體重減輕了9.5公斤。再次體檢時,身體各項指標全部合格。2016年的5月26日,黃偉成功為患者完成淋巴細胞捐獻,成了先捐造血幹細胞、再捐獻淋巴細胞的商丘第一例,河南省第三例。

  這次,黃偉再次收到了一封感謝信。這次信件出自患者親筆:“即使我再也沒有機會跟您一樣捐獻造血幹細胞、血液,給身處病痛之中的人們以幫助,我還是想在接下來的生命裏,竭盡全力地幫助有困難的人,給他們帶去溫暖,祛除孤獨和無助,以回報我這幾年所得到的幫助……”

  這段話讓黃偉記憶格外深刻。在他看來,這就是愛與溫暖的傳遞。

  一個團隊

  “有善心的人很多,有善舉的人卻不多。”這是10年來黃偉做公益的切身感受。

  第一次捐獻造血幹細胞後,讓黃偉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吸引更多的人關心、關注這項公益事業,並積極參與其中成為入庫志願者?畢竟,現在多數青年人是獨生子女,這意味著他們很難在親緣關係上找到供者,只能依靠志願者為其提供配型相合的造血幹細胞。而人類非血緣關係的相合率只有幾萬分之一,甚至是幾十萬分之一……

  “捐獻者就是最好的教材。如果能現身説法,用親身經歷説明捐獻造血幹細胞是對己無害、對人有益的事,就能引領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就能挽救更多患者。”2014年12月18日,這支由捐獻者組建、為捐獻者服務的全國第一支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服務隊正式成立,黃偉被推選為隊長。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的20名中華骨髓庫備案志願者同時也加入了服務隊。

  黃偉的團隊不僅擔負著招募志願者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工作,還提供諮詢服務讓捐獻者解除疑慮、增加捐獻成功率的責任,同時也承擔著為家庭困難的捐獻者尋求社會支援,解除捐獻者後顧之憂的職責。

  “15037004433”,這是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服務隊的諮詢電話,這個號碼也和黃偉的手機綁定在一起。看似是一連串簡單的數字組合,在黃偉這,卻別有一番紀念意義:“開頭是‘15’,正好自己是商丘第15個捐獻成功的志願者,‘0370’是商丘市的區號,後面的‘04433’是我在全國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的編號。”

  2015年9月,河南週口一名捐獻志願者與患者配型成功,在省紅十字會的介紹下打電話向服務隊諮詢。因為捐獻者比較年輕,怕捐獻會影響生育。經過黃偉的耐心講解,捐獻者打消顧慮完成了捐獻。2015年12月,商丘寧陵縣一名醫護人員配型成功,打電話向黃偉諮詢相關事宜後,也順利進行了捐獻……3年多來,服務隊還組織了20次採血備案活動,招募捐獻志願者近千人。

  讓黃偉感到自豪的是,女兒在18歲生日時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毫不猶豫地入庫成為一名造幹志願者。“女兒從我的朋友圈裏得知採集活動的時間、地點,到現場採血時才得知女兒這一舉動,她也成了當地年齡最小的入庫志願者;後來,兩個外甥也相繼入庫,還帶了他們三個同學一起”。

  “還是不滿意,應該有更多人參與其中,給更多患者帶去希望。”話音未落,黃偉的手機鈴聲響了,他又開始忙著給諮詢者答疑。(李政葳 龐聰 范子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