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貿易聽證會召開首日遭反對 美企:對華徵稅將帶來金融災難

2018-08-22 09:41: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美國政府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而舉行的聽證會20日一開始,就被大量激烈的反對聲浪包圍。“美國之音”稱,貿易代表辦公室收到超過1300份書面證詞,大多數企業反對總統的徵稅計劃。美國商會週一在聽證會上提交的書面證詞中稱,計劃中的關稅升級“將把傷害急劇擴大到美國消費者、工人、企業和經濟層面”。然而,有分析注意到,雖然美國企業的不滿在升溫,但從前兩次徵稅聽證會結果來看,美國政府並不願聽取民眾的意見。美國政府一方面致力於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而另一方面卻又重啟旨在取消關稅的談判。美國《華爾街日報》稱,這凸顯出美國政府內部的意見分歧,美國財政部的談判代表奉上一根胡蘿蔔,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則揮起威脅的大棒。

  美國企業大聲疾呼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正考慮對約6000個種類、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0%或25%的關稅,並且首次將眾多消費品列入徵稅範圍,如電話機,電腦零部件和旅行箱等。就下一輪新徵關稅舉行的為期6天的公開聽證會于20日開始,預計360名來自企業和行業協會的人士將就關稅對各自行業的影響作證。

  “美國企業代表週一在聽證會上表達了他們的挫折感和怒氣,告訴聯邦貿易官員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將對他們的産業帶來金融災難,傷害美國的消費者”,香港《南華早報》21日稱聽證會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總部舉行,接收書面證詞的截止時間到9月6日。6天的聽證會時間內,專家小組將聽到超過350人的證詞,包括美國公司代表、學者和法律專家。週一在聽證會上做完證詞,美國婚禮和舞會行業協會主席斯蒂芬説,歷史一再證明加徵關稅只會適得其反,“如果你看看歷史,懲罰性的稅收不起作用。”

  《華盛頓郵報》以“隨著與中國的貿易戰逐漸展開,企業紛紛要求減免關稅”為題報道説,隨著與中國對抗的經濟影響越來越大,反對者越來越反對總統選擇的加徵關稅措施。在此次聽證會上,體育用品製造商、蠟燭製造商、鞋類公司、半導體生産商和其他人懇求將其進口商品排除在下一輪關稅徵收清單之外,已經提交了1300多條證詞來回應特朗普的行動。

  總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巴拉辛德維公司從其位於杭州的全資中國子公司進口價值約5000萬美元的化學品,用以製造可供市政當局凈化自來水的樹脂。而這種化學品將於本月23日開始,被徵收高達25%的關稅。《華盛頓郵報》報道了這個案例,並援引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布羅迪的話説:“這對民眾的健康有害。如果我們無法獲得這種産品,將可能會導致出現另外一座密歇根州的弗林特。”弗林特是一個多年來飽受污染的城市。

  “對中國産品的讚揚”

  與美國企業對徵稅方案的尖銳批評夾雜在一起的,還有對中國産品的讚揚。《南華早報》稱,第一批證人來自箱包、紡織和服裝行業,他們一致稱讚中國工人的技術。為飛行員生産專用行李的一家公司的老總羅斯畢曉普説,中國的勞動者“真的擅長”他們的工作,“如果你能挑選到一家合適的工廠,他們事實上就是藝術家”。一家皮革公司的老闆曼塞森稱讚中國工人的技術説:“(其他國家)沒有可比性。如果我要組建一個勞動團隊,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的都將來自中國,沒有其他地方。”

  美國婚禮和舞會行業協會主席斯蒂芬説:“如果真的課稅,我們就無法在美國製作婚紗和舞會禮服。沒有人願意做這項工作。我找不到會做手工釘珠的人。如果真有選擇可以不在中國做生意,全世界都會這麼做。”

  《紐約時報》的報道説,聽證會參與者強調了試圖為其産品尋找中國以外供應商的困難,“美國不再能夠生産許多他們産品所依賴的材料,全球供應鏈的崛起導致大部分製造業已將生産轉移到美國以外,這使得公司別無選擇,只能依賴外國材料,包括來自中國的材料”。報道舉例説,一家帽子公司副總裁吉姆戴表示,美國至少需要10年時間才能重建生産帽子的生産能力,因為這些設施多年前就被關閉了。如果特朗普總統的徵稅計劃繼續推進,這將意味著他在馬薩諸塞州的公司將裁員。美國體育與健身協會的科夫説:“中國仍然是我們行業供應鏈中至關重要且不易替代的環節,將製造業轉移到其他國家根本不可行。”

  “這是來自美國企業界最為真實的聲音”,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2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本著對經濟發展負責任的態度,美國政府就應該慎重考慮是否用加徵關稅這種方式來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問題,“美國號稱市場經濟國家,如果不尊重市場規律,一意孤行加徵關稅,那麼聽證會也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

  從此前的情況看,美國都是在公開聽證會結束兩至三周後宣佈加徵關稅的決定。《華爾街日報》坦率地承認,這些聽證會讓企業有機會在官員面前解釋自己當前處境,但很難了解聽證會對美國政府的決策有多大影響。化工行業組織美國化學委員會表示,美國政府在定於23日生效的第二輪對華關稅類目中加入了更多的化學品,儘管美國化學委員會在此前的聽證會上提出反對,但化學品幾乎沒有被移除。該委員會的國際貿易主管説,這説明美國政府實際上並沒有聽取民眾的意見。

  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告訴《環球時報》,美國政府加徵關稅的做法將既有經濟格局打亂,掐斷美國企業通過中國市場獲得利益的路徑,因此引發了企業的廣泛反對。然而,美國政府及國會中的部分對華強硬派,他們的行為是出於對華敵對戰略思維,而非經濟利益為出發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