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過池州(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
立秋時節,長江客輪船行東北,自江西九江駛抵安徽池州。
流水繞城,風荷搖曳。池州城區的百荷公園內,一方荷塘水清如鏡。水面上,鋪滿睡蓮、芡實等水生植物,白鷺、野鴨不時掠過;荷塘外,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溪流水潺潺,偶有小魚游動其間。
輕搖蒲扇,納涼樹下,62歲的洪啟明告訴記者,原先的池塘一潭死水,臭氣難聞。“我就住在附近,守著公園,想要休閒鍛鍊,還得繞行別處。如今改造得這麼漂亮,水清了,環境美了,我和老伴天天來。”
百荷公園的變化並非孤例。池州市住建委副主任余祖平告訴記者,在池州主城區,類似的黑臭水體原有10處,通過截污、清淤、垃圾清理、岸線修復等措施,已全部完成改造治理。
時光回到幾年前,入住貴池區華府駿苑小區的居民卻高興不起來。“這裡什麼都好,就是邊上的紅河又臟又臭,蒼蠅蚊蟲到處飛。按説搬進新居,應該請親朋好友來坐坐,可自己都嫌棄,哪有心思邀他們?”住戶楊淑鳳説,“取得親戚理解倒還其次,最擔心兒子新娶的媳婦住不慣。”
紅河,西接清溪河,東連平天湖,是池州主城區一條重要的排澇幹溝。隨著城區擴大、城市發展,紅河由於流動性差、河床積淤嚴重等原因,水質變差,垃圾遍佈,不僅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雨季也容易擴散污染到城區其他水系。
2017年3月,池州市水環境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接手紅河整治工程。“我們按照海綿城市理念,先通過管網改造截斷外源污染,再通過底泥清淤消除內源污染。”總經理趙軍介紹,整治中沒有選擇被業內稱為“三面光”的傳統模式,對河道、岸坡進行混凝土硬化,而是依託原有地貌、植被、土壤條件進行生態修復,注入清凈水體、種植水生植物,重建水生態系統,增強自凈能力。同時,在兩岸修建步道,廣植鳶尾、美人蕉、柳樹等濱水綠化植物。
如今,行走在紅河邊的親水棧道上,楊淑鳳的氣兒順了,“帶著親戚們轉了一圈,大家都羨慕哩!”
8月7日,池州秋浦河故道整治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再降低8釐米!”市政工程測量員章國光一邊扶穩手中的測量儀,一邊向百米開外拿著尺規的同伴喊道。不遠處,挖掘機正伸縮長臂疏浚河道,工人在河岸開挖基槽……
“過去,城市的開發對原有水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産生了不少斷頭河、死水河、污水河。”工程牽頭負責人、市政府副秘書長吳飛介紹,早期修建碼頭,為了行車方便,一條馬路在秋浦河故道上橫亙而起,河流被截為兩段,左側2公里多的河流成了死水。再加上無序養殖、建築垃圾堆放等,秋浦河故道水質逐步惡化。
今年4月開始,池州對秋浦河故道及兩岸景觀進行治理升級,計劃將其打造成老碼頭遺址公園和濱江濕地公園。
作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池州將重點打通斷頭河,重建“河塘相連,江河連通”的迴圈水系,提升主要河道水體流速與活力,發揮水體的排澇及調蓄作用。目前,全市已改造和新建排水管網93公里,形成超過145公頃的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截流污水量8296噸/日,清理淤泥60.33萬噸,保護和利用濕地空間超過7平方公里。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1260多年前,行經池州的詩人李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清溪行》。恢復清水綠岸,增進民生福祉,池州人正持續努力。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2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