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並重 畢節試驗區,一個生動典型
夏日,地處烏蒙山腹地的貴州畢節群山蒼翠,遠山經果林木生機勃勃,近山種植基地熱火朝天,山下灰瓦白墻庭院錯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
時光倒退回30年前,這裡全然是另一番景象:生活苦——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76元,超過一半人口處於絕對貧困狀態,人畜混居現象普遍;生態差——森林覆蓋率僅14.9%,一半以上土地遭受水土流失破壞,裸石山地230多萬畝。
為破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難題,1988年6月,“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經國務院批准設立。30年來,畢節試驗區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接續奮鬥,久久為功,努力實現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脫貧奔小康之路。
久久為功拔窮根
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9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65.1%降至8.89%
海拔2300多米的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白墻青磚的黔北民房裏,97歲的安美珍端坐在堂屋的沙發上。“大娘,日子過得怎麼樣?”“好過呢!有肉,有白米飯。”
30多年前,安美珍一家4口人,只有3隻碗,挨餓是常事……村裏家家戶戶都有斷糧的時候。如今的日子是越過越安穩,兒子馬正安算了算:老母親每個月拿75元養老金、100元高齡津貼,每年還有退耕還林補助1000元,入股養雞場去年分紅2727元,食用菌大棚投産後也有分紅。海雀村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已從1985年的33元升至去年底的8493元,近1/3農戶買了小汽車。
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的重要內容,是把對貧困人口的生活消費型扶貧轉變為生産發展型扶貧,對有資源優勢的地區實施特色産業扶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大力發展經果林、食用菌、馬鈴薯以及養殖業等特色優勢産業,通過農業産業化經營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守著一座土墻房和幾分苞米地,織金縣三甲街道裕民村村民李群友,一人拉扯兩個孩子,日子過得緊巴巴。4年前,村裏將他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針對李群友的實際困難,裕民村通過危房改造項目為他家新建了一套小平房,並將其安排到附近一家養殖場上班。李群友每月收入2000元,年底還有一筆分紅,更重要的是學會養殖技術,有了穩定脫貧的一技之長。
納雍縣化作鄉槍桿岩村是一個苗族村寨,在上世紀80年代,全村基本都是茅草房,還有用樹枝搭起的“杈杈房”,村民們每天靠苞谷飯果腹。近些年,這裡依託自然風光和紅色文化,走上鄉村旅遊發展之路。2017年,槍桿岩村成功創建AAA級旅遊景區。
60歲的村民張志蓮住進了兒子修建的樓房,還開了一家農家小店。今年春節,近10萬遊客進村遊玩。張志蓮沒想到,當年待不下去、想逃離的窮地方,如今成了發家致富的好地方。
在織金縣茶店鄉的一家生態養殖場內,14萬羽蛋雞日均産蛋利潤超過3萬元。養殖場建立之初,貧困戶以幫扶資金和“特惠貸”資金入股合作社,每戶每年可獲得不低於6000元的分紅。一直在貴陽打工的郭龍琴兩年前回鄉,在養殖場務工,月收入3000元以上。“以前守在家裏沒活路,現在老家發展機會多了,當然願意留下來。”
織金縣珠藏鎮饒墮村的楊永俊,打記事起就住在一間低矮的土墻房裏,門前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向山外,全家人靠山坡上幾小塊苞米地過日子。
兩年前,鎮裏按政策在易地搬遷安置點給楊永俊分配了一套新房,並將樓下臨街門面無償借給他經營。現在楊永俊和兒子在附近企業務工,妻子在小區開小商店,一家人終於擺脫貧困。
試驗區成立30年來,畢節地區生産總值平均每5年翻一番,2017年每人平均GDP是1988年的67.2倍。城鎮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795元、376元增至27320元、8473元。全市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9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65.1%降至8.89%。
喚回綠色築根基
森林覆蓋率由14.9%升至52.81%,減少水土流失5400多平方公里
受生態環境破壞和喀斯特地貌影響,黔西縣林泉鎮海子村一度成了乾旱重災區。“走一個小時山路才能找到取水點,有時候守一夜還湊不滿一擔水。”77歲的蔡世太記憶猶新。
痛定思痛的海子村決定向生態要效益,實施開荒育林和土地改造,將陡坡耕地全部退出。昔日漫山遍野的荒草,如今變成了鬱鬱蔥蔥的經果林,山下湖泊水庫碧波盪漾,自來水通到了家家戶戶。“環境好了生活才幸福,巴不得再多活幾十年。”蔡世太説。
試驗區成立以前,畢節人口膨脹、糧食短缺,到處開荒種糧,山林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劇,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絕境。1988年以來,畢節先後實施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10多項生態建設工程,同步改善生態和民生。
30多年前,海雀村森林覆蓋率不足5%,村民在貧瘠的山坡上種馬鈴薯和蕎麥,往往是“種一大坡,收一小籮”。村支書文朝榮帶領村民用20多年時間,將光禿禿的山頭一一點綠。現在的海雀村,萬畝林海生機盎然,森林覆蓋率超過70%。生態環境的改善也帶動了産業發展,村裏種上了蘋果,建起了蔬菜基地、食用菌大棚等。
“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坡地種綠肥蓋地膜鋪毯子,山下多种經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穀子,增收致富建設美麗鄉村蓋房子。”這一“新五子登科”順口溜,體現了畢節近年來統籌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新追求。在造林綠化實踐中,畢節探索先建後補、先退後補、第三方驗收、造林綠化資質認定等新機制,激發了大戶能人、專業合作社、企業參與生態建設和産業發展的積極性。
倒天河水庫是畢節城區的飲用水源地,前些年水庫周邊農家樂、燒烤店越來越多,導致水面污染。為確保市民喝上乾淨水、放心水,畢節于2015年啟動倒天河水庫全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將周邊3000戶住戶遷出庫區,並對周圍近9000畝土地開展覆綠修復。
近5年來,畢節確立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等“三條紅線”,制定了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評制度等。2017年,全域內重要江河湖泊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89.47%,比控制目標高出6.1%。
30年間,畢節森林覆蓋率從14.9%升至52.81%,森林面積為1988年的3.6倍;累計治理石漠化面積1203平方公里、減少水土流失5417平方公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同心共建奔小康
統一戰線幫助畢節試驗區引進項目361個
風雨同舟,同心共建。30年來,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發揮人才智力等優勢,以多種方式參與、支援試驗區建設,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多黨合作、同心共建”之路。
“30年如一日,統一戰線為畢節的發展建設獻計出力,成為試驗區建設的鮮明特色。”畢節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孫衛義表示。
從畢節試驗區成立起,統一戰線各方力量就參與到試驗區發展建設進程,建立定點幫扶機制,為扶貧聯繫點把脈獻計。
前幾年,畢節市七星關經濟開發區承接産業轉移條件初步具備,但園區缺乏知名度,招商難度大。致公黨中央、致公黨貴州省委發揮牽線搭橋、聯絡聯繫作用,僅用4個月時間,就將4家光電照明企業引進入駐,並牽頭成立致福光谷産業園。
致公黨中央還從智力、醫衛、教育、科技等方面開展對口幫扶,打造了“致福送診”“致福教育”“致福科普”等一批幫扶項目品牌,為七星關區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同步小康作出積極貢獻。
近來一段時期,織金縣生豬行情不景氣,給許多養殖戶帶來經營壓力。全國工商聯選派來的挂職副縣長姚雄龍發揮工商聯與各市場主體聯繫緊密的優勢,為26家養殖戶協調到2000萬元資金支援,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1994年以來,全國工商聯已連續向織金縣選派9任挂職幹部,為當地農村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縣域小微企業等累計籌集幫扶資金上億元。
截至目前,統一戰線累計選派106名優秀年輕幹部到畢節挂職幫扶,為畢節脫貧攻堅注入活力。畢節市委統戰部研究室主任周明寬介紹,近年來,畢節積極配備黨外幹部到市縣人大、政府、政協領導班子任職。目前,全市有縣處級以上黨外幹部101名,半數以上市政府工作部門配備了黨外幹部。
30年來,統一戰線幫助畢節試驗區引進項目361個,推動7400余人次專家學者、企業家到畢節考察,指導制定發展規劃46個,幫助培訓人才45萬人次。
“目前畢節還有72.46萬貧困人口,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畢節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確保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進而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範區。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4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