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兵團文化在這裡散發新時代光芒

2018-07-19 08:5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兵團時期知青們建造的大禮堂。(台灣網 李寧 攝)

  台灣網7月19日錫林郭勒訊 (記者 李寧)“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屯墾戍邊,建設邊疆!”“提高警惕,保衛祖國!”對新時代年輕人來説,這是軍旅片中才能聽到的宣傳口號,然而,這些卻承載了一代人真實、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

  1969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哈拉蓋圖農牧場迎來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平均年齡只有十七八歲(知識青年、兵團戰士),他們僅拿著一紙通知書便來到這片草地,從無到有,親手打石頭、蓋房子、發展耕地,在祖國邊疆揮灑青春的汗水。時光輾轉近半個世紀,祖國發展日新月異,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早已返了鄉,這裡卻依舊保存著他們當年留下的樣子。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裡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哈拉蓋圖農場是烏拉蓋管理區三個國營農牧場之一,也是兵團時期的內蒙古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十一團部所在地。近年來,依託濃郁的兵團文化,哈拉蓋圖農牧場建成了一個原汁原味的兵團文化産業園,吸引眾多遊客慕名參觀。

  走在園區內,仿佛置身於當年知青們的生活場景。大門上顯眼的紅色“1969”字樣、具有鮮明特徵的知青房、不時映入眼簾的“到農村去,到邊疆去”“為人民服務”宣傳標語、張貼在墻上的毛主席語錄……每一樣都能把人帶回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哈拉蓋圖農牧場統戰部部長張明月告訴記者,為將兵團歷史文化與旅遊産業完美結合,園區對兵團時期保留下的大禮堂、知青招待所、老郵所、司令部舊址等建築物進行修繕。也就是説,園區內的部分建築正是當年老知青們親手建成的。

  如今,那群十七八歲的青年已經年屆七十,這裡雖不是故鄉,卻成了他們一輩子也忘不掉的地方,不僅常回來探望,還會將一些當年用的物件、照片捐給農場。2014年初,為更好的傳承兵團精神、弘揚兵團文化,農場開始籌建兵團文化展館,並於2015年6月正式開館。展廳主要以圖片、實物、文字再現兵團發展過程,展現兵團人熱愛祖國、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

  紅色文化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依託兵團文化,園區新建了具有兵團特色的兵團文化展廊、社區活動陣地、體育館及假日酒店、幼兒園等,全部按照兵團風格而建。如今,園區已經成為當地展現兵團文化、旅遊、經濟發展的亮點,2017年接待遊客15萬多次,實現了年營業收入400多萬元。

  基礎設施的完善也把百姓帶動了起來。“有很多群眾自願組織巾幗志願者團隊,遊客多的時候免費撿垃圾,大家都很支援往紅色文化方向發展。”張明月告訴記者。

  在借助兵團文化發展旅遊的同時,園區還肩負著扶持青年創業的重任。為鼓勵管理區內青年創業,拓展旅遊服務範圍和水準,園區在核心地帶規劃了一處青年創業園,將修繕後的兵團特色房屋提供給青年開展旅遊經營項目。現已有12戶店舖入駐創業園區,內容涵蓋歌廳、酒吧、咖啡廳、畫廊、旅遊産品銷售等。

  80後酒吧老闆王世超就是其中一員。王世超的爺爺也是當年的知青,受生長環境的影響,他對兵團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喜歡唱歌的他曾在呼和浩特的酒吧當過駐唱歌手,在回到烏拉蓋工作之後,下班後的空閒時間讓他想給自己找點事做,“正好有這個機會,我就開了這個酒吧,晚上可以在這裡唱歌”,王世超説,而到了旅遊旺季,這個酒吧每天可接待六七十名遊客。

  其實,哈拉蓋圖農場只是烏拉蓋發展旅遊産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烏拉蓋管理區充分運用“旅遊+”思維,推動旅遊業與各産業、各行業的深度融合,著力構建起富有當地特色的旅遊體系,全力打造內蒙古自治區全域旅遊示範區。

  傍晚的烏拉蓋沒有了白日的燥熱,有了些許涼意,兵團文化産業園內的體育場漸漸聚集了越來越多前來鍛鍊的人。孩子們坐在鞦韆蕩得哈哈大笑,大人們三五成群閒話家常,生活看上去如此美好。(完)

哈拉蓋圖農場是兵團時期的內蒙古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十一團部所在地。(台灣網 李寧 攝)

王世超接受記者採訪。(台灣網 李寧 攝)

展館內展示的當年知青們穿過的棉服。(台灣網 李寧 攝) 

[責任編輯: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