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用社會責任導引"內容創新"

2018-06-21 09:3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凝結在資訊流之上的觀念、思想、價值,讓一條轉發,與一枚流通的硬幣有了本質的區別。內容並非普通商品,不僅有“勞動價值”屬性,更有“社會價值”屬性

  全媒體時代,“萬物皆媒”,讓新媒體內容的創業與創新無處不在。

  辯論選手走下擂臺傳授“好好説話”的方法,時尚博主將美粧經驗打造成網路課程,15秒手舞足蹈的短視頻帶火了一大批“神曲”……從“社交+內容”到“電商+內容”,從用戶生産到聚合分發,從文字、圖片到短視頻,創新創意在不斷改寫新媒體的內容生態。在網際網路發展中,內容一直處於風口位置,內容創新豐富多彩,內容創業方興未艾。

  你喜歡看足球,我對軍事感興趣,而他是影迷,差異化的需求催生分眾化、對象化的傳播,推動了市場細分,讓更多內容供應商應運而生。無論是直播熱還是短視頻熱,無論是“軍裝照”走紅還是故宮成“網紅”,精彩的創意被市場一次次認可,正是因為它們回應了用戶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從生産者角度看,這離不開內容賦值與原創保護。前些天,微信升級打賞功能,直接打賞作者更好地呵護了原創熱情。知識問答平臺上,答題牛人因分享“幹貨”實現收入分成;直播平臺上,不少草根歌手有了又一處人生出彩的舞臺。知識“無價”變為知識定價,內容免費變為內容付費,中國網際網路內容創業正迎來黃金時期。

  值得注意的是,從生産到消費,內容創新創業也都面臨挑戰。一方面,一些內容供應商為吸引眼球,刻意迎合低俗需求。色情、暴力的擦邊球仍然活躍,甚至將青少年也捲入其中;而平臺的流量爭奪,更助長了這些內容的盛行。另一方面,一些新媒體作者偏離做原創的初衷,淪為“偽創新”,比如以“洗稿”的方式當起“知識的搬運工”。凡此種種,都與內容創新創業的本意格格不入,降低了新媒體內容的社會評價,影響到輿論生態的清朗健康。

  不管是從自身發展看還是從社會影響看,新媒體內容生産的治病祛疾、強身健體的藥方,都在於“責任”二字。時代確實在為內容賦值,但內容並非普通商品。自媒體作者的個人産出也好,聚合平臺上的熱門內容也罷,它們不僅有“勞動價值”屬性,更有“社會價值”屬性。正是凝結在資訊流之上的觀念、思想、價值,讓一條轉發,與一枚流通的硬幣有了本質的區別。換句話説,鼓勵內容創業的百花齊放,不等於支援內容市場的泥沙俱下。內容創業者在時代風口上受益,就應該為自己的影響力負責。

  中國已擁有全球最活躍的數字化投資和創業生態系統,這是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7年的一份報告中的論斷。與這樣的“創業生態系統”相匹配的,應是更健全的“責任生態系統”。因為網際網路的平臺效應,現在已不再僅僅是“文責自負”,刊發的平臺、傳播的渠道,都要為內容擔上一份責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壓實網際網路企業的主體責任,決不能讓網際網路成為傳播有害資訊、造謠生事的平臺”。只有同時強化個人的內容生産責任和平臺的審核把關責任,才能讓創新行穩致遠。

  細化制度與規則、強化監督管理,是責任落地的第一步。快播案的審判,讓人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所謂技術中立不能成為違法犯罪的擋箭牌;而在對違規違法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直播短視頻平臺的一系列清理整頓實踐中,平臺的審核管理責任也被更好地制度化了。與此同時,樹立內容創新的行業標桿同樣重要,主流價值應該成為旗幟,主流媒體應該成為榜樣。人民日報搭建了“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在創刊70週年之際又發佈了“人民號”,正是希望把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細化為平臺中具體可執行的規則與機制,推動創新、創業中的自律與自覺,對行業形成導向和引領。

  網路空間存在“尖叫效應”,嘩眾取寵的內容容易引起圍觀,但做有意義的“爆款”,才應是每一個內容提供者的追求。以“有意思”的方式生産“有意義”的內容,以“有態度”的方式傳播“有熱度”的資訊,才能構建健康活躍的新媒體內容生態,用豐富多樣、積極健康的産品,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為公眾的美好生活添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