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長江行】老礦區展新顏 奉節大窩社區探索新出路
2018-05-17 18:31:00
來源:重慶日報
字號
重慶日報客戶端訊(記者 朱丹紅 夏琳)奉節縣青龍鎮大窩社區,1951年到2011年間經歷了兩次大産量的硫磺開採和煤炭開採,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這個昔日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卻是山清水秀,煥發出勃勃生機。
“信訪村”變“和諧社區” 維護穩定促發展
青龍鎮大窩社區地處奉節縣南部山區,位於原一磺廠所在地,平均海拔1300米,幅員面積17.6平方公里。奉節一磺廠建於1951年,由於資源的過度開採,土地長年受硫磺侵蝕,酸性嚴重,導致森林覆蓋率低,廠部核心區域一片焦土,石漠化嚴重。
1998年奉節一磺廠按“母體裂變,下崗分流”的方式改制破産,千余名下崗職工安置等遺留問題導致群訪、集訪時有發生,大窩社區從紅極一時的“礦區”變成了信訪矛盾空前嚴重的“信訪村”。
如何維護穩定並帶領社區發展呢?面對如此困難複雜的局面,大窩社區黨支部沉心靜氣,反覆實踐,不斷促成居民自治與産業發展深度融合,帶領全體居民逐步脫貧致富奔小康。經過深入調研,大窩社區黨支部決定以基層黨建工作為統領,堅持“做好一件事,算好一筆賬,信訪不朝上,發展有方向”的思路,把民主管理作為化解糾紛、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的“總開關”,積極調動群眾參與社區建設。
社區還嚴格按照居務“五公開”辦法,每月對社區明細賬進行公開,著重公示項目工程建設賬目。對施工方案和施工隊伍情況實行上墻公示,並公佈監督舉報電話,經公示無異議後,方可進場施工。通過透明公開,群眾全程參與管理的方式,幹群關係得到明顯提升。
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政府的各項決定,百姓發自心底地擁護。在整治山坪塘時,大窩社區居民朱吉國説:“這是為我們老百姓自己辦事,你們清出的淤泥直接倒進我的玉米地裏就是,我不要你們補青苗費。”群眾主動支援建設,不唱對臺戲,讓社區僅在二次轉運費這一項上就節約了8000多元的開支。
“礦區”變“景區” 探索新出路
近年來,大窩社區積極通過實施石漠化治理、創新社會治理、轉變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等措施,實現了“礦區”變“景區”的巨大轉變。
為擺脫髮展困境,探索新出路,青龍鎮大窩社區積極圍繞全縣生態旅遊發展主線,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青龍鎮黨委書記肖建華告訴記者,通過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方式,採取“公司+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組織。大窩社區成立重慶崎洋農業公司,實行公司運作,居委會監督、農戶入股的經營模式,其中公司佔股62%、集體佔股5%、農戶佔股33%。
2017年,利用縣級統籌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00萬元建設農家樂,由社區負責運營,預計建成後每年可實現村集體經濟純收入5萬元,並解決部分就業,為大窩社區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指示,大窩社區先後開展補植補造10余次,以柏樹、落葉松為主改造荒山4000余畝,種植植被90萬株,通過近10年的植樹造林,大窩社區現在森林覆蓋率達90%。
結合大窩社區海拔高,日照充足、氣候宜人的特點,黨支部決定以鄉村旅遊建設為目標,積極發展果園經濟,重點瞄準了軟籽石榴種植産業。大窩社區現飼養高山冷水魚30萬尾、種植軟籽石榴1100畝、芍藥900畝、脆李1700畝,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建成農家樂13家,旅遊業從業人數達200余人,年接待旅客達4萬餘人次,經濟收益700余萬元,實現居民分紅230余萬元,實現了一二三産業融合,完成了“礦區”到“景區”的轉變。利用一磺廠工業遺址和當地獨有的自然風光,大窩社區在2017年成功創建國家2A級景區,有望今年升級為國家3A集景區。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