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90後返鄉教書:我回到家鄉 但期待孩子們飛向遠方

2018-04-14 08:4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原標題:返鄉教書,紮根西海固五年,期待孩子們飛向遠方。90後鄉村教師胡義龍——

  我看到孩子們眼裏的星光(青春派我的鄉村觀察②)

  黝黑的膚色、利落的短髮,眼前的胡義龍和其他教師一比,著實年輕得多。2012年8月28日,他和其他大學生一樣,告別象牙塔,走上工作崗位。只是,他選擇回到從小長大的地方——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聯財鎮,成為聯財鎮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

  從在鄉村受教,到成為一名師範學院的大學生,再從師範學校畢業回到鄉村教學,這名90後鄉村教師見證了西海固地區鄉村教育的發展,也留下許多對鄉村教育的觀察與思考。因為受學生歡迎,私下裏,他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胡蘿蔔哥哥”。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胡蘿蔔哥哥”講述的鄉村教育故事。

  外面的人不願進來,山裏的孩子卻嚮往外面的世界

  2012年6月,我從寧夏師範學院畢業。和絕大多數畢業生一樣,我期望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當然,作為一名師範生,我想最好的選擇就是做一名老師。那年我先後報考了大學生村官和鄉村特崗教師,幸運的是,我都被錄取了。思來想去,我還是回到了西海固,當一名鄉村特崗教師。

  回到西海固,走在鄉間的田埂上,蜿蜒的山脈與天空相接,這裡的土地和土地之上的人們,都帶給我撲面而來的熟悉感。山大溝深,外面的人不願進來,山裏的孩子卻渴求了解外面的世界。我的爺爺奶奶就住在聯財鎮中心小學附近,我從小隨他們在這片樸實而又艱苦的地區成長。當年的我,最希望的就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能在發達的地區,那種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感受並不強烈,但在這裡,卻似乎肉眼可見,真實而迫切。

  我的女友和我是大學同班同學,她家在石嘴山市,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比西海固地區相對發達一些。她完全可以選擇回到那邊工作,但最終她還是遷就了我,和我一起在這個地方當起了鄉村教師。

  剛進學校,我被分配去教五年級一班。不久,我又被學校任命為語文教研組長。我很惶恐,生怕自己的能力不夠,辜負期望。教研主任的話讓我安心許多,他拍著我的肩膀説:“小夥子,你咋不行?你年輕有活力,我們這些人精力沒你旺盛,你能幹好!”

  工作一段時間後,一個鮮明的感受就是,鄉鎮學校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希望年輕有活力的教師更多一些。近5年來,我們學校的年輕教師明顯多了起來,有相當一部分還是家在外地的老師,有來自山西、陜西的,也有來自甘肅的。

  擔任鄉鎮特崗教師的這段時間,可以説是很艱難的:只有微薄的固定工資,沒有績效工資和其他補貼。我以為這樣的狀況會持續很久,也曾猶豫徬徨過,想過為什麼不去大城市去闖蕩一番。可夜深人靜時,內心還是有種情愫和牽絆,讓我留在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上。

  愛的教育,讓孩子們的眼裏閃著光

  教育是有溫度的,這種溫度不僅來自教師,還來自於家庭。有些人可能覺得鄉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不關心子女的學習,這種現象是存在,但絕不是普遍現象。

  我們班有一個小女孩,特別乖巧,成績也名列前茅。她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也在鄉鎮周邊打零工。讓我吃驚的是,雖然他們僅有小學文化程度,在學習上無法指導孩子,但這位母親每次出門打工前都會給孩子佈置課文背誦等作業,讓她多學習一些。“媽媽説不想讓我以後像她一樣辛苦。”小女孩的話讓我很觸動,可以想見,在這片土地上,有多少父母抱著同樣的心情。

  在這裡教學5年有餘,發生過很多讓我鼻頭一酸的事情。聯財鎮中心小學一共有159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跟不上,我們教師的壓力明顯大了起來,不僅要抓學習,還要傾注更多的愛心。這種愛心教育讓我自己也收穫良多。

  我們班級有個叫劉明軍的小男孩,父親再婚,在鎮上的一個磚廠打工,他隨父親一起生活,但基本上來自父親的關愛比較少。他成績墊底,總是悶悶不樂,也很內向。一次在他過生日的時候,我們悄悄佈置了教室,準備給他帶來一點歡樂。當他走進教室時,我們把蛋糕拿了出來,有的孩子還自發準備了小禮物。我至今記得他的眼神,像星光一樣清澈明亮,這件小事讓孩子大受感動,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樣子。之後我把他的座位調整到前排,上課再互動時,他的眼神也有了明顯的不同,閃著光。

  北方的冬天不僅寒冷,夜色也降得早。有天我在校園裏,看到劉明軍一個人在校門口徘徊,原來他單獨走回家有點害怕。“老師,你……能不能送我回去?” 他小聲地説。我就騎著自行車送他回家,那條路的確挺黑,這麼冷的天,他就穿了一件薄棉衣。到了家後,我看見他的眼裏還噙著淚花……

  説實話,5年來是什麼讓我感到幸福?就是這些孩子們淳樸的內心。打個比方,就像你播種了一粒種子,這粒種子裏包含著你的期望和孩子的希望,當你一天天看著這粒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你也會收穫巨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鄉村小學的硬體條件很落後,其實現在鄉村學校的硬體教學設施和早些年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我還記得我小的時候,教室是土坯房,不暖和,光線也暗,學校也沒有提供住宿的條件。現在就不一樣了,我參加工作那年,學校就已實現覆蓋式鍋爐供暖,並且有專門的多媒體教室,學生還可以與縣城中心小學、銀川市二十一小等學校實現共用課程。孩子們上學如果距離太遠,就近也有村級教學點,晚上住校免住宿費,每個學生每天有5元的補助,還有營養午餐計劃……孩子只要來了學校,就不會再有什麼額外花銷。

  曾經簡陋的校捨已是美麗的校園,曾經狹小昏暗的老房子變成了窗明几淨的大教室。看著開心玩耍的孩子們,我想:回來教書,真的挺好。

  我回到了家鄉,但我希望孩子們能飛到更遠的地方

  盧梭在《愛彌兒》裏講到一段話:“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學習的關鍵在於興趣、方法和習慣。鄉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相對來説會缺少父母對其興趣的發掘和培養,缺少對個體成長的關注。我所教的孩子,他們最渴望和最缺的,就是開闊的眼界,是對世界的好奇心無法得到滿足的遺憾。

  如今,社會越來越關注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今年的全國兩會,寧夏銀川市二十一小學校長馬恒燕代表就談到了“‘網際網路+’助大山裏的貧困孩子享受公平教育”,利用“網際網路+”的新途徑將資源下沉,幫助更多大山裏的孩子得到更優質的教育。處在這個教育鴻溝逐漸縮小的時代之中,我感受頗深。

  以聯財鎮中心小學為例,如今學校裏有兩間電腦教室,實現了網際網路100MB光纖接入,校園網路全覆蓋,教師人手一台電腦。每個教室都配備了互動式一體機,學校也配備了錄播教室。我們學校還可以和縣域內其他學校進行互動教學,學生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老師和授課方式。

  學生們對資訊技術課程的熱情尤其高漲,然而,如何利用好網路卻出了問題。網際網路知識內容豐富,但孩子們的自控力不足卻是棘手而現實的問題。

  學校裏每週都有資訊技術課,一到這天他們就特別興奮。有次我與學生們交流:“你們看到電腦能想到什麼?或者有什麼疑問?”只有零星一兩個學生舉手,回答的也僅僅是知道一些常用的軟體,而對於電腦如何運作的原理性知識並不了解,更別提人工智慧等最新最前沿的知識了。

  農村學生從小接觸最多的就是與生活環境相關的知識,他們沒有條件去科技館、博物館參觀,也沒有機會去學習芭蕾等藝術,甚至有的孩子都沒有去過大一點兒的城市,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和想像力。

  我曾在課堂上給他們放北大清華等高校的校園風景,學生們都興奮壞了,他們説怎麼能有這麼美麗的大學!有個小姑娘平時挺害羞的,此刻站起來説道:“老師,我以後要去北京念大學。”其他孩子就哄地笑了起來,他們可能覺得北京還是很遙遠的地方……我回到了家鄉,但我希望孩子們能夠飛到更遠的地方去,見識更廣袤的世界。

  時代在發展,尤其近年來,我切身感受到鄉村在不斷振興,很多過去較為貧困的村民帶著孩子搬遷到了寧北的平原地區,路活了,思想也活了。我希望人們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鄉村留守兒童,我對鄉村教育的未來充滿信心。(講述人: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聯財鎮中心小學教師 胡義龍 )(記者 禹麗敏 採訪整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