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城市降低入戶“門檻” 只要你滿足這些條件
近期,“人才爭奪戰”不斷升溫。去年以來,全國多個地區紛紛推出了力度不小的人才引進政策。而作為沿海發達地區的廣東省,包括深圳、東莞在內的多個城市都密集發佈相關政策,推動非戶籍人口的落戶、就業。
深圳:降低落戶門檻 人口結構更穩定
對於本身就在這些地方工作的人來説,擁有新的戶籍究竟意味著什麼?而大批的戶籍人口,又將為當地的産業發展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深圳市民小周對記者説,第一是因為想在深圳長期發展,其二是,子女的教育問題。
早在2016年初,小周就想申請深圳戶口,但是由於自己的大專學歷不達標,積分也不夠,只好放棄。2016年8月,深圳將純學歷型人才落戶門檻放寬至大專及以上,對人才入戶量不設指標數量上限。小周是新政受益者之一。
2017年7月,深圳又完善積分入戶政策,給長期在深圳穩定就業和居住的非學歷、技能型常住人口開闢了新的入戶通道。
中國城市經濟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表示,從深圳來講,它仍然保持著30%上的製造業,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這個在學歷上沒有特別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有學歷方面的人才大戰,同時也要有技術基礎的勞動就業人口。
過去,深圳的人才落戶政策重點針對具有高學歷、技術專業知識者,以及高納稅者。截至2016年底,深圳戶籍人口僅佔常住人口的34%,相比北上廣62%、59%和63%的比例,深圳的人口結構仍然有待優化。而得益於近幾年來深圳不斷放寬的落戶政策,2017年,深圳市在冊戶籍人口達到449.86萬人,全年增長45.07萬人。
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處副處長董彧説,適度地增加在冊戶籍人口規模,扭轉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比例長期倒挂的一個現象,是人口結構穩定性的要求。
東莞:取消積分制 滿足“兩個五年”即可入戶
深圳在引進人才的過程中,門檻是越來越低,而對戶籍的開放也是越來越寬。同樣,為了進一步降低入戶門檻,東莞從今年的2月27日起取消了積分入戶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兩個五年”的入戶政策,也就是在東莞參加社會保險5年且辦理居住證滿5年即可落戶。
莊女士在東莞生活了十幾年,雖然最後她通過積分入戶的渠道成功落戶東莞,但回憶起當時的經歷,她仍然覺得需要準備的材料過於繁瑣,辦理的週期也過長。
與以往的“積分入戶”相比,現在東莞“兩個五年”的入戶考核指標大幅刪減,如“積分入戶”裏要求的文化素質與房産納稅等指標均被廢除,只需在莞穩定居就業即可入戶,目標指向在莞穩定就業居住的非戶籍人口,入戶門檻降低。
不僅是東莞,在珠三角地區取消積分制的城市還有全國第一個實施積分制的中山。珠海也從3月開始執行已大幅放寬的戶口遷入政策。
為了吸引非戶籍人口落戶,廣東各地紛紛調低外來人口落戶門檻,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做大城市人口。同時也積極出臺各種吸引人才的政策,吸引在外地的戶籍人口返鄉以及各類人才留在當地。像肇慶,凡被列入緊缺人才引進指導目錄的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可享受2萬-15萬元補助。
珠三角多城市降低門檻 搶人才更是搶人口
今年以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紛紛出臺了相關的高端人才引進政策。而與這些地方有所不同的是,深圳、東莞等地推出的戶籍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傳遞出了對普通勞動力的搶奪。
然而,珠三角地區對於人口資源的搶奪,為什麼會成為它們的目標呢?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表示,整個珠三角是一個龐大的製造産業鏈。過去這些年,就業人口流失也比較嚴重,對維持它龐大的製造業是個巨大的麻煩。所以,在很多城市,只要合適年齡,身體健康的就業人口,它就會搶,所以就形成了一個搶人才大戰和搶人口大戰。
業內人士認為,珠三角各城市均面臨戶籍人口倒挂的問題,隨著産業結構的調整,讓戶籍人口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優化人口結構成為當務之急。另外,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這也是提前應對可能出現的人才外溢的一項前瞻性佈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表示,一個城市的發展絕不僅僅是博士、碩士所能夠支撐起來的,它需要的是一個人才的體系,珠江三角洲很多城市開始放寬對人才認定的這些條件,已經認識到了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多層次的人才的集聚。
有業內人士指出,比落戶“門檻”更重要的,是戶籍的“含金量”。一紙戶口背後,是一場關乎醫療水準、教育資源、就業機會、宜居環境、文化娛樂、發展潛力等在內的系統化大比拼。
地方政府不能僅僅以吸引外來人口入戶為目的,而應更多考量基本公共服務是否均等化,無論外來人口還是新戶籍人口,是否享受到相應的福利和待遇,他們的就業和基本服務是否能夠保障,這才是吸引人才、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