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激發億萬人民創造力 再創偉大奇跡——落實兩會精神邁向科技強國新征程

2018-04-02 13:1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 題:激發億萬人民創造力 再創偉大奇跡——落實兩會精神邁向科技強國新征程 

  新華社記者陳芳、董瑞豐、胡喆

  茍日新,日日新。新時代需要新動力。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發出來”“只要13億多中國人民始終發揚這種偉大創造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新之重要。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在兩會再度吹響的號角聲中,代表委員們同各地幹部群眾一起,正以實際行動發揚創造精神,推動我國日新月異向前發展,用共同奮鬥迎接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頂天”“立地”“惠民”——世界科技強國建設走在陽光路上 

  北京中關村,“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近日來參觀者依舊絡繹不絕。

  從“天眼”“墨子”“悟空”探索科學前沿,到煤制油、先進核能、高性能計算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再到“渤海糧倉”、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惠及民生,豐富的展覽內容,彰示著我國科技創新正在邁上新臺階,為強起來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説,“科技創新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本身有自己的規律。我們為什麼要抓科技?一要向科技要規律,二要向科技要力量。”

  全國兩會剛剛落下帷幕,落實的舉措密集出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途快馬加鞭。

  創新“頂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國務院日前印發的《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明確了我國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三步走”發展目標。3月25日,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了中科院組織的工藝鑒定和驗收。這臺用於觀察微觀世界的“超級顯微鏡”,是我國目前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在該項目中,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牽手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二院23所,為其量身打造“動力心臟”。

  “在基礎科學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獲得人類重大原始性的創新成果,是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標誌。”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説,加強政府主導的、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中國科學家將在重大基礎研究前沿的更多領域走到世界舞臺中央。

  創新“立地”,面向國家戰略需求——

  3月23日是我國第一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戰鬥機殲10首飛20週年。20年間,從引進、消化吸收、改型研製到獨立自主研製,再到殲20、運20正式列裝,“翼龍”系列無人機成功出口海外,第一代艦載戰鬥機殲15伴隨遼寧艦走向深藍,我國航空裝備實現了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由有人向無人、由空中向陸海空全域拓展的三大跨越。

  “我們不盲目跟跑,不人云亦云,正在開啟屬於自己的航空強國新征程。”全國人大代表、殲20總設計師楊偉院士表示。

  創新“惠民”,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復同意太原市、桂林市、深圳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一城一主題”讓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建設、社會民生發展。

  語音識別技術超越了人類最好的速記員,漢英翻譯首次讓人工智慧達到大學英語六級口語水準……中國在人工智慧源頭創新上,許多領域已經和世界先進水準並跑,在一些領域甚至實現領跑。

  “2018到2020年將是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窗口期,人工智慧的應用落地是重中之重。”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説,中美在很多領域已經同步進入“無人區”,人工智慧的競爭中,中國一定能贏得未來。

  “我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目前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提升轉變的重要時期。”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説,瞄準建設科技強國的重大戰略目標,未來要以更大決心和更大力度深化改革、鼓勵創新、加快發展。

  “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以人才為本,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4.57億美元!一個正在開發中的治癌新藥賣出了天價。國家“頂尖千人計劃”人才、美國科學院院士袁鈞瑛在上海組建研究中心5年時間,産出了這一迄今為止我國制藥領域金額最大的成果轉化合作項目。

  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3月26日,《上海加快實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出臺,聚焦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整合電路與計算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船舶與海洋工程等13個重點領域,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包括施行“一人一策”,系統化解決高峰人才的各項需求等。

  上海市人社局人才開發處處長葉霖霖説,要打破制度藩籬,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職稱,按照適應市場評價的方式去評價人才。

  北京市也在全國兩會後迅速出臺多項措施,進一步加大對海外人才的引進使用力度。最新出臺的措施中將特聘崗位引才範圍擴展到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及新型研發機構,支援其按需設置特聘崗位,聘請具有全球視野、掌握世界前沿技術、熟悉國際商務、法律、金融、技術轉移等規則的海外人才。

  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

  “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才驅動。”王志剛指出,要讓科技人員“名利雙收”“講到科技就興奮”,讓科技創新的原動力跑出更加強勁的創新“加速度”。

  面對發展的新階段、新任務,面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激烈競爭,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以充分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

  白春禮説,要深入實施、改進完善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造素質優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適應需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準創新隊伍。同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行“預聘—長聘”新制度,探索“人才雙聘”新模式,改革完善人才評價制度,為科研人員安心致研、潛心創新鬆綁助力。

  “在當前科學、技術、應用三者緊密融合、快速轉化的大趨勢下,企業不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承接者,更是原創性、基礎性、前沿性科學技術創新的主體。”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三院院長張紅文説,建設科技強國、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亟待發揮企業在科學、技術、應用上的“直通車”優勢,加速培養更多領軍型、複合型、創新型青年科技人才。

  “勇於創新,善於創新”——創新浪潮正在中國掀起 

  清明時節,春茶飄香。隨著炒茶制茶的高峰到來,用電保障迎來新挑戰,如何用科技創新更好地服務經濟民生?在浙江省遂昌縣,一望無盡的茶海之上,不只有採茶女的倩影,更有無人機正為巡山奔忙。

  一條10公里左右的10千伏線路,以往需要10個人、3天時間才能巡視完畢,當地供電部門使用無人機後,只要3個人、半天時間就能完成。不易發現的隱患點,通過高空視角可以一目了然。科技化、智慧化的生産方式變革,正進一步體現出中國創新的偉力。

  “一股創新風暴正在中國掀起。”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從世界最大的無現金交易總量到世界最快的大數據計算速度,從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到世界最先進的高鐵網路,中國在許多行業突破科技瓶頸。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性新局面逐步形成——

  科技創新的力量從過去的科技人員為主向社會大眾轉變,數字經濟、共用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正在引領世界潮流。“這幾年,我們在供給上的創新滿足了大家共同的需求,成就了令人震撼的市場。”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范小雲説,網購、共用單車等“新四大發明”正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底氣越來越足——

  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SKA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院士説,加強基礎研究,關鍵是科學家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志氣。“新時代,不能再去重復、複製別人已經做過的工作。要有前瞻性,抓住先機,努力讓有限的科研經費發揮最大的效益。”

  “允許十年不鳴,爭取一鳴驚人”日益深入人心——

  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中國車、中國樓……一個個重大工程的誕生,編織起人民走向美好的希望版圖,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創新的好形勢下,更需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創新人才坐得住“冷板凳”,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上不斷突破,夯實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石。

  “加強基礎研究,不能説起來重視、做起來忽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瑞平説,“現在,中國科學家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闖入‘無人區’,是時候突破基礎研究這個瓶頸,推動我們自己的原創了。”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匯聚各方力量,讓創新真正成為第一動力,我們一定能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推動我國日新月異向前發展,大踏步走向世界前列。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