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西藏保護與利用並舉 讓文物 “活”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他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3月3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兩會“部長通道”上回應了公眾關於文物保護和利用的關切。他表示,讓文物“活”起來,主要應在“活”字上下功夫,一是眾多的文物資源要向社會開放,讓廣大公眾接觸到文物資源;二是充分利用和提升現有渠道,特別是4692座博物館,讓博物館的展陳向公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服務;三是促進文物市場的活躍有序;四是要發揮好網際網路平臺在保護和利用文物資源方面的作用。劉玉珠認為,讓文物“活”起來,是一篇大的文章,需要包括文物考古、文物修復到博物館陳列等各個方面共同努力來完成。
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應採取得力措施讓文物“活”起來,講述“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西藏自治區文物資源豐富,文物風格獨特,是全國文物重要省區之一。散佈在雪域高原的眾多文物,不僅真實記錄了西藏的歷史和人文,也是促進經濟社會長足發展的寶貴資源。近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各省(區)市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援下,西藏文物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順應新時代文物工作的新要求,西藏自治區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和保護髮展理念,創新工作方法,讓文物在保護與利用中“活”起來,推進實現由文物大區向文物強區發展。
自2月27日起,在首都博物館《天路文華——西藏曆史文化展》上亮相的來自西藏大昭寺等處的221件珍貴文物中,有西藏地區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天珠、西藏首次考古發現的金器、在西藏找到的我國出土發現最早的茶葉……雪域高原的一件件珍寶,向人們講述著西藏故事。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西藏文物保護維修項目數量創歷史新高,保護類型更多、覆蓋面更廣。根據去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的《“十三五”支援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項目規定方案》,西藏“十三五”期間文物事業的總投資達18.4億元,共87個具體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將極大推動西藏文物保護和管理水準的不斷提升。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藏的背景下,西藏自治區不斷推進文物法制建設與安全執法工作,審議通過了《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條例》《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制度條例,並要求各級文物部門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等。同時,西藏自治區政府與各市(地)行署簽訂《文物安全目標責任書》,組成考評組對七市(地)行署及部分縣(區)和轄區內部分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安全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檢查考評。
為滿足人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西藏博物館網路體系逐步健全,目前已形成了以西藏博物館為龍頭,布達拉宮珍寶館、各類原狀展覽、清代駐藏大臣衙門舊址陳列館、根敦群培專題館和各市(地)博物館等為主體的博物館格局,同時進一步提升展陳水準、完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品質。為更好發揮文化遺産的社會功能,打造和提升西藏文化遺産“名片”,西藏成立了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協調領導小組,各級文物單位立足自身優勢,通過組建文創産品開發公司,開發生産了多種文化創意産品,借助藏博會、國際文化産業博覽會等平臺,全面集中展覽展銷,收到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近年來,西藏文物工作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物交流展覽格局,積極推動西藏文化走出去。參加了在希臘舉辦的“第三屆中日西藏發展論壇會”,在日本和臺灣地區舉辦了“西藏藝術大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北京頤和園、福建博物院分別舉辦了“羅布林卡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館舉辦了“祥雲托起珠穆朗瑪——藏傳佛教藝術展”……均取得了強烈反響。
“十三五”時期是西藏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也是全面推進我國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期。西藏自治區將緊抓發展機遇,不斷探索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文物事業發展道路,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民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西藏網 綜合/吳建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