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兩善舉 溫暖瀋陽城
光明日報記者 畢玉才 劉勇
1月,持續的斷崖式降溫,讓瀋陽人經歷了近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然而,這個冬天,卻因兩起群眾自發的行動而變得熱流涌動。
1月8日上午,一輛來自遠郊的120急救車,打著雙閃、鳴著警笛,被堵在沈城北部的白山立交橋上。就在車上的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急得手足無措的時候,前方的車一輛接一輛地開啟了右轉向燈,齊齊地向道路右側閃避,閃出一條通途。從白山橋到盛京醫院,以往至少需要90分鐘,這一次只用了21分鐘。
1月26日上午,一位母親因10歲兒子罹患再生障礙性貧血,急需骨髓移植,在網上發出求助資訊。不到兩天時間,兩萬多人轉發,3萬多人捐助,捐款總額突破100萬元。
“這樣的事件看似偶然,實則帶有必然性。”瀋陽市文明辦主任劉庚傑説,這瞬間迸發出的熱情和壯舉,歸功於瀋陽創建全國文明城的久久之功,是文明瀋陽建設的水到渠成。
兩天時間籌集百萬善款
10歲的鵬鵬是瀋陽市珠江五校學生。2017年秋季開學,他身體出現異常,被醫院確診為重度再生障礙性貧血。
“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全家如五雷轟頂,感覺天都塌了。”鵬鵬的媽媽董瑞告訴記者,孩子躺著不敢動,就怕出血,洗個頭,鼻血就往下淌,怎麼都止不住……
起初,準備進行保守治療,全靠輸血維持。11月份,各項指標掉得厲害,血小板達到了最低值,醫生稱,只有骨髓移植這一條路了。
然而,骨髓移植是大手術,一期治療費用就需百萬元。普通工薪家庭怎麼能拿出這麼多錢?在病友啟發下,董瑞在眾籌平臺發佈了一條求助資訊。
梁老師是鵬鵬的班主任,從三年級開始帶鵬鵬,一直到五年級。她第一時間捐了款,並在朋友圈轉發了鵬鵬媽媽的求助信。“難以相信這樣的不幸會降臨在我的學生身上,昔日那個活潑懂事的小男孩被病痛折磨得讓人揪心,您的仁愛之心將重燃一個生命之火,您的傾情相助將托起一個家庭生存的希望!”真摯的附言感動了許多人,校內校外的愛心迅速被點燃。
“我們這些老太太,買菜為了省1元錢,可以從市場東邊走到西邊,可為救助這個孩子,30元、50元,沒人吝惜。”廣場舞大媽馮君娥説,我們的隊伍有6萬人,這麼多人哪有辦不成的事!
從1月26日7時23分第一個網路捐款人“丹丹”,到1月27日21時15分最後一個網路捐款人“趙妍”,不到38個小時,網路籌款已達百萬元。
東北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丁義浩説:“從傳播技術的層面來看,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是口碑媒介。一個人的小小善舉,通過疊加網際網路平臺的渠道優勢,愛心效應會以幾何級數增長。”
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好人資源”
“我的朋友圈有很多學生家長,一天好幾次看到鵬鵬求助的資訊,當我確認資訊無誤後,毫不猶豫地捐了1200元。”一所教育培訓中心的負責人張女士説,“有些人因為擔心受騙而拒絕幫助別人,但我認為騙子是極少數,不能因為怕受騙而雪藏愛心。”
瀋陽人一次次用實際行動讓人們相信,只要彼此坦誠,心和心之間就沒有芥蒂。
2013年冬天,在瀋陽黃河北大街國奧現代城小區附近,一位老人被電動車撞倒後,吃力地站了起來,拍拍身上的雪,對肇事者説:“孩子,我沒事,我有醫保,你趕緊上班去吧。”這句話,被市民們譽為“那個寒冬裏最溫暖的話”。説出這句“最溫暖的話”的是60歲的物業保安、“瀋陽大爺”王福順。後來,王福順參加由阿里巴巴發起的“天天正能量”微公益項目,網友每“點讚轉發”1次,阿裏就獎勵老人1元錢。短短7天時間,網友轉發3萬多人次。瀋陽人把一城的熱情獻給“正能量老人”。
每個人都是道德環境的被動接受者,也是主動塑造者;只有人人都做道德的生産者而非消費者,才能形成一種相互受益的良性迴圈。瀋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曉虹説,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支撐,但我認為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好人資源”。短短38小時,3萬多人為孩子捐款,除了家長和老師,更多的是與孩子毫無關係的陌生人,這是信任與愛才能創造的奇跡。
數百名車主為生命讓路
1月29日晚,“最美瀋陽人”表彰會舉行。他們當中,既有見到環衛工人清晨掃雪辛苦,抄起手機就為環衛工人訂了50份外賣的銀行職員,又有為貧困地區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免費手術的醫生,以及勇救落水群眾的燃氣公司團隊。其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就是一群素昧平生,只為挽救一個重症病人,在風雪中一路默契,為救護車讓出一條生命通道的陌生人。
表彰會現場,還原了1月8日上午那激動人心的一幕。當天早上6點多,距瀋陽50公里開外的新民人胡先生突發腦梗,當地醫院的急救車載著他直奔瀋陽。8點30分,急救車被堵在白山立交橋上。
這時,恰巧瀋陽市民劉先生的車停在救護車前面。“救護車的警報一直在響,車上可能有急症病人。於是他就撥通了FM98.6瀋陽早高峰節目的電話。”8時52分,交警劉學收到電臺記者劉嘉宏發來的資訊,有急救車在白山立交橋上遇阻,希望交警開通綠色通道。
劉學立即從直播間跑出來,與指揮中心調度長溝通情況後,通過監控,終於在茫茫車流中發現了來自新民的急救車。“我們沿著他前進的方向一方面盡可能地開‘綠波’,一邊懇請沿線廣大駕駛員,開啟右轉向燈,盡可能在臨近路口右轉或向路旁避讓……”
第一個給電臺傳遞資訊的劉先生率先打開右轉燈,向救護車司機擺手,讓他先行;緊接著,一輛接一輛車紛紛打開右轉燈,數百輛車綿延1公里遠,齊刷刷的轉向燈在風雪中格外耀眼。
由於搶救及時,患者目前已度過危險期。“過後才知道那麼多瀋陽人給我們讓路,我十分感動!”記者採訪時,患者愛人感動地説。
這數百名司機,雖然不能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但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瀋陽人。遼寧省文明辦主任付晨明説,在這場弘揚時代新風的“大戲”中,瀋陽人彰顯了全國文明城的情感溫度和精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