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寧夏海原在“精準脫貧”路上的變化與期待
導語:
150多年前,晚清陜甘總督左宗棠稱,這裡“苦瘠甲天下”;
40多年前,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的官員説,這裡是“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7年前,國務院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這裡位列榜首;
——這裡便是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海固”地區。
“西海固”字面上是寧夏西吉縣、海原縣、固原市原州區(原固原縣)的三縣區的簡稱,其實涵蓋了整個寧夏南部六盤山區。
今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指出,今後3年要實現脫貧3000多萬人,壓力不小,難度不小,而且越往後遇到的越是難啃的硬骨頭。
“西海固”的精準脫貧工作就屬於總書記説的“硬骨頭”。這裡的“硬骨頭”啃得咋樣了?未來怎麼啃?帶著對家鄉“精準脫貧”情況的關切,中國網記者今年春節前夕,再回闊別3年的寧夏海原縣鄉村老家。
關鍵詞:路
記者3個春節沒回鄉村老家,一個原因是路難走,一旦大雪封山,就別指望按時回京上班。
從海原縣城出發向南,擠班車顛簸在七拐八彎砂石鋪成的407縣道上,穿南華山,到達紅羊鄉政府所在的一條河灘;下車換騎毛驢或步行,再上山下坡走一兩個小時山路,才看得見老家的農田村舍。這是童年時代多少次走過的回家路。
這次回家,407縣道已是平整的柏油馬路,水泥硬化路也一直延伸到村部。老鄉們説,現在開車去紅羊鄉趕集,也就20分鐘的事兒,基本不用走過去坡坡坎坎的老路了。
據海原縣委宣傳部提供的資料,目前全縣的所有行政村均已實現了硬化道路通車。
關鍵詞:水
缺水是讓西海固“出名”的主要原因。記者童年的記憶裏,淩晨四五點村子裏一片寂靜,但水井邊已經鐵桶叮噹響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人兒有水喝。哪個村子的井水旺,哪個村子的小夥子討媳婦都能加分。
村子向西3公里左右的月亮山上有一眼山泉,但僅能供應給上游的村子。海原縣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發量高達2000多毫米。水!水!
向天要不來水,只能靠地。近年來寧夏實施易地生態移民搬遷,海原縣很多生態脆弱地區的村寨被整村遷出,生態明顯恢復。老鄉説,如今村西月亮山上的山泉有時都能流到村口了。
海原縣還實施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全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已提高到83%。
記者看到,老家親戚的院子裏,都壓上了自來水管,只是有的村民尚不習慣維護,冬天水管被凍住了。
關鍵詞:樂子
找樂子,城裏人有城裏人的辦法,農村人有農村人的辦法。
西海固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大半年,盼春雨,怕冰雹,忙收割,喂牛羊,農忙時間和大城市的上班族一樣,心情還是挺緊張的。寒冬臘月農閒時間是村民們精神和心理最釋放的時候,需要找樂子。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村裏沒有通電,當地耍社火、唱大戲的文化氛圍還是很濃厚的。2000年前後村裏通電,家裏有了電視,電視裏還有比村裏“土把戲”更好看的“洋氣節目”,加之耍社火唱大戲的場地和設施缺乏等原因,耍社火唱大戲的文化活動受到衝擊。
找樂子需要依託可參與、能觸摸、方便交流的文化活動,這是電視不能代替的,加之原本的鄉土文化活動幾乎消沒,一度村子裏打麻將、喝酒之風盛行。
這次回家,記者本來還盤算著怎樣勸解老鄉們別沉醉於喝酒、打麻將這些糟事兒。結果眼前情況大不一樣:村子裏一台麻將桌都沒看見。
村民找樂子主要去處是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服務中心的主體是一間近100平米的活動室,活動室外面是新修的籃球場。春節返鄉的青年和村民們每天都會打一陣兒籃球;文化室裏有乒乓球案子,從來沒有玩過乒乓球的村民們在晚輩年輕人的帶領下,也劈裏啪啦地拍幾回合。尤其是到了晚上,村裏的農民藝術家組成的秦腔“自樂班”就上演了,文化室的吹拉彈唱通過微視頻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招惹得方圓村子裏“好這一手”的村民也參與進來。
“他們把麻將場上的時間搬到文化室裏了。”婦女們找丈夫回家吃飯,去文化室準找得到。
海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田玉寶介紹,村裏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屬於寧夏區級和海原縣級都重視的2017年民生實事,也是中宣部給黨的十九大的獻禮工程。從中宣部、寧夏區級財政撥下來的經費為海原縣85個行政村建設了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該縣政府另外貸款2500萬元,按同等標準為剩餘51個行政村建設了同樣規模品質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了全覆蓋。
“這是文化脫貧應有的工作,我們要積極守住農村文化陣地。”田玉寶説。
關鍵詞:錢
2017年,海原縣地方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億,財政總支出52.52億。這意味著:海原縣政府每花10塊錢,自己的財政僅能支出5毛錢。
錢,是讓貧困縣、貧困戶、貧困人口最為難的事兒。
怎麼解決缺錢的問題?“華潤基礎母牛銀行”就是一個央企幫扶貧困縣、貧困戶找錢的典型案例。
2012年,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與海原縣結對幫扶,開始探索實施“華潤基礎母牛銀行”模式。華潤投資(捐贈)近3億元在海原縣曹洼鄉建成草蓄一體化養殖示範基地,養殖基礎母牛,並把基礎母牛“賒”給貧困戶分散養殖。
幾年下來,賬面是這樣的:按每頭牛1萬元計,企業為每頭牛提供6000元無息貸款,政府為每頭牛補貼2000元,貧困戶只需拿2000元即可得到1頭母牛。村戶養殖肉牛達到300公斤以上,華潤公司再以保底價收購。養殖過程中,企業和政府還安排技術指導,如果肉牛出現病死等意外,還有保險。據測算,1個貧困戶養3頭基礎母牛,3年期年均收入可達1.65萬元。目前,華潤已經賒銷了1.6萬頭基礎母牛,6000多戶海原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之受益,也帶動了海原縣肉牛産業的發展。
脫貧不能光靠外力。記者在海原縣史店鄉田拐村了解到,該村種植萬畝紅梅杏逐漸形成品牌,又大力發展大型貨運産業,走出去面向全國找錢。2016年末全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已超7000元,提前脫貧銷號。
關鍵詞:搬遷
2017年秋天,海原縣1432名山區的村民,搬遷到了寧夏中衛市坡頭區東園鎮金沙村移民安置點。除了漂亮的房子,還有每人平均一畝的耕地。記者老家的村子裏,就有10余戶人搬遷到了金沙村,大家一片讚嘆:“這一次的搬遷點好,房子建得好,未來生活也有指靠。”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顯示,寧夏的五條脫貧路徑中,8.2萬人要靠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上述搬遷就在其中。
搬出大山,讓很多山裏的村民看到希望,也讓留在山裏的老鄉糾結。記者的老家原來有40多戶人,目前常住村裏的僅剩八九戶。
“孤單得很,好在過年你們都回來了,還能歡鬧一下。”村民們説,現在路修好了,文化中心也建起來了,條件比以前強了,但因為外出打工和移民搬遷,剩下的人太少了,“村子遇紅白事,全村動員起來也沒幾個人。”
老鄉們期待著,再有可靠的搬遷機會,希望能整村搬走。
關鍵詞:方向
精準脫貧,就是數著人頭、戶頭往前走。2017年,海原縣實際減貧6771戶28030人。目前全縣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萬人,深度貧困村44個。未來3年,這4.5萬人和44個貧困村都得脫貧摘帽,壓力不小。
寧夏中衛市委常委、海原縣委書記徐海寧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面對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現實,海原縣計劃重點做好“有土”、“離土”兩篇産業增收文章:
“有土”方面,將緊盯草畜、馬鈴薯、枸杞中藥材、瓜菜“四大特色産業”,加快培育引進龍頭企業,加強農企合作、農超對接,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産,延長産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離土”方面,將圍繞勞務輸出、交通運輸、刺繡剪紙、特色餐飲“四大離土品牌”,通過政策支援、技能培訓、創業就業孵化,出臺創業就業政策,引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離土”産業向技能化、專業化、組織化方向發展,做大做強勞務經濟。
關鍵詞:期待
進步看得見,實惠感受得到,期待也在繼續:
臨別老家,鄉親們叮囑:“能不能幫著打聽打聽,村子是搬遷還是就地發展,如果搬遷,還希望能儘快;如果就地發展,是怎麼個發展辦法才好?”
縣、鄉政府官員也滿懷期待:這裡農牧産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很好,中草藥種植也有先天優勢,比如“回民刺繡”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很有特色。“我們最期待與當地特色對應的大企業來投資,地方的政策上一定鼎力支援,企業也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也能幫老鄉脫貧。”
截止發稿時,記者了解,老鄉們的牽掛政府已在研究安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