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過年不回家了”,牽動了多少兵媽的心
還有不到十天就過年了
“過年回不回去?”“票買到了沒有?”
戰友、同事間的問候
都在提醒著年的將至
對於軍人
能回家過年是一種莫大的期盼
而不回家過年
則是大多數人的一種常態
對於軍媽們
也早就做好了準備
“無論你在哪,
當媽的就惦記你能吃好喝好”
“老媽的一句別掛念,卻讓人更想家了”
“無論多少歲,你都是老媽的‘寶寶’” “當然,有的媽媽也已經習慣了”
“對於鄉愁而言,還鄉是唯一的解藥”
但為了堅守崗位
絕大多數官兵無法回家過年
他們懷著對上一次團圓的回味
對下一次團圓的期待
在祖國的邊邊角角
將思念,化作堅守
“媽,今年過年我不回去了”
無問西東 只問軍人
過年,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佔據著一席之地。
可能是年夜飯上的一道菜只有娘會做,可能是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彼此開懷大笑的溫馨氛圍,可能是闊別多年的發小兄弟重逢暢飲、酒後搓麻的快意,也可能就是和某一個重要的人的約定,説好哪怕相隔千山萬水也要相聚……
這些東西,蕩蕩悠悠、隱隱約約在人們的心底沉寂著,招搖了一年,刻骨了一生,越想越難眠,在夢中呼喚著遠方在外的遊子。
軍人的過年,我們在無數感動的鏡頭裏見證過,充滿驚喜和淚水。
記得去年一個令人淚崩的視頻,節目組採訪某個入伍多年未回家的士官。部隊過年聚餐時,主持人問他剛才嘗的一道菜味道怎麼樣,他説和娘做的一樣好吃,邊説著閃著淚光。直到節目組從他身後把他的母親請來時,他忍不住哭了。
原來節目組把他的母親請來了,特地做了一道給兒子的菜。
和其他任何職業的人一樣,軍人也是講感情的。
道一聲“媽”,然後從牙齒裏斷斷續續地擠出幾個詞“我”、“過年”、“不回去了”,瞬間換來電話那頭的沉默,直到一句“嗯,照顧好自己”打破沉默。
電話挂在手邊,淚珠挂在臉上。
回家,究竟意味著什麼?
無論走多遠,家都是心靈停靠的港灣;無論在何方,家都是精神成長的沃土。
闊別祖國54年的老兵王琪走出咸陽國際機場,第一次登上家鄉的土地。
因各種原因滯留在印度50多年的老兵王琪,最終在政府的幫助下,回到家鄉。
春運執勤崗位上的武警某警官,連續19年沒有回家陪父母過年,除了忠於職守,就是思念遠方。
一個參軍8年的兒子,當媽媽悄悄來到身邊,七尺男兒哭成淚人。
記得在軍校上學時,學員隊在年前都會遇到一項比較艱巨的任務,那就是護校,這和基層部隊站崗留守的概念差不多。
説白了就是任何偌大的軍事營區都需要有人24小時看家,哪怕在過年時也要隨時待命。
不回家,不僅是軍人個人的選擇,也是一個連隊、一個單位重要的現實抉擇。
在過去,很多過年回不了家,甚至幾十年都沒見過父母的案例真實發生你我身邊。也有很多新聞報道被説“司空見慣”,甚至被批成“有做作之嫌”。
但其實這些都是冰山一角的紀實,那些“多年未歸”的背後藏盡了無限的辛酸和無奈。
不能理解這些無奈的人,就不能理解戰備值班究竟意味著什麼,就是不能理解軍人的責任。
有的官兵駐守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北疆哨所、南國海島,有的官兵在萬里重洋之外執行維和、護航、人道主義救援等任務。
常年不能回家的軍人,以及將探親名額讓給其他戰友,自己多年堅守崗位的軍人。身不由己,是他們的難言之隱;無私奉獻,是他們的信念之源。
無問西東,只問初心。
在信仰面前,人生際遇的選擇只能發問內心。
歌原本就是這麼唱的:你不扛槍我不扛槍,誰來保衛祖國,誰來保衛家,誰來保衛她?
無問西東,只問果勇。
在人們熱衷於討論軍人的行為正確與否時,軍人自己可能不會顧忌這些思考。
災難面前,軍人不顧生死、義無反顧挺身逆行的舉動,感動著越來越多的人。
逆行的身影是誰?他為什麼要衝向危險?他不知道會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嗎?
誰管那麼多?哪有危險,我們的軍人就出現在哪。
洪水來了,我們的軍人挺直身軀阻擋;震災來了,我們的軍人用肩膀扛起安全。
無問西東,只問深情。
“我們都站起來,給沒有座位的人讓個座。”
“軍人優先”,但乘車官兵出於“人民子弟兵愛人民”的純樸情懷主動讓座。這不僅在電視劇裏上演,在現實也是如此自然。
無問西東,只問信念。
蘇皖部分地區大雪普降,寒意空中流,暖流人心涌。
雪情就是命令!數萬名人民子弟兵緊急出動,連夜奮戰,支援地方鏟冰除雪。
無論過年是否回家,無需發問,軍人都能接受,他們早就把這個看做自身職業文化的一部分。
而軍人的媽媽們,也早就做好準備,她們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