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姚枝仲: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

2018-02-04 17:02: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1月30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這些重要論述和戰略部署為推動全面開放,發展開放型經濟指明瞭方向、目標和途徑。貫徹十九大精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一定是一個全面開放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在開放和國際競爭中逐步發展和完善。

  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具備國際領先的創新能力。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具備國際領先的創新能力,不能閉門造車、固步自封,而要在開放的世界中充分利用全人類的知識進步,充分獲取全人類的科技成果,始終站在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並在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科技競爭與合作中不斷推動科技進步;還要在國際交往中培養造就具有國際水準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具備國際領先的創新能力,還要始終保持充分的創新激勵。在開放的世界中,創新成果和創新産品可以更加廣泛地供應全球市場,可以獲得更大的創新收益,從而更大限度地激勵創新。

  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鬚髮展有國際競爭力的實體經濟。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我國的實體經濟,是在開放的世界中成長起來的,是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壯大起來的,在全球生産網路和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是,隨著要素成本和環保成本的上升,傳統生産模式逐漸喪失國際競爭力。如果不適時發展新的國際競爭優勢,實體經濟就會萎縮,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座大廈的基石就不會牢固。我國已經提出,把提高供給品質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主攻方向,把品質優勢發展成為我國實體經濟在新時代國際競爭中的新優勢,進而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實體經濟的品質優勢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和在開放世界帶來的規模收益下,能夠更好更快地形成和發展。

  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在國際競爭中完善經濟體制。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在開放的世界中積聚和配置生産要素,需要不斷調整體制機制,破除體制機制的各種弊端,提高生産要素的配置效率,並提供穩定的經濟環境。因此,國際競爭有助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産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等方面的改革,可以提高生産要素配置效率;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健全財政、貨幣、産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可以提高經濟的穩定性。然而,這些改革往往觸及既有的利益格局,改革難度大。而在開放的環境中,不改革就會削弱甚至喪失國際競爭力,生産要素就不會更多的在國內積聚而是更多的流向國外,故開放可以倒逼改革。改革的方向和成果也需要在開放環境和國際競爭中得到檢驗和校正。

  為此,需要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繼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從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來看,需要著重解決五個方面的開放問題。

  第一,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建設貿易強國。我國已經是一個貿易大國,但還不是一個貿易強國。貿易大國主要體現為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大的市場份額,貿易強國則不僅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還要有較大的定價能力,能夠以較高的價格出口産品,以較低的價格進口産品。貿易強國還需要有較大的維護有利的國際市場規則和市場環境的能力。為此,我國需要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在鞏固市場份額的基礎上,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壯大裝備製造等新的出口主導産業,完善對外貿易佈局,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支援電商在跨境貿易規則和跨境支付結算方面形成新的優勢。積極應對國外貿易保護措施,強化貿易摩擦預警,化解貿易摩擦和爭端,推動全球貿易體系朝著更加自由化的方向發展。

  第二,完善體制機制,建立國內外企業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發展,我國各類産業已經獲得較為充分的發展,産業體系比較完備,不用再過於擔憂外資企業對我國産業安全造成的威脅,也不再需要通過過度優惠的政策來吸引外資以促進國內産業發展。對國內企業過多保護,反而會阻礙國內企業競爭力提升;對外資企業過多優惠,反而會吸引低效率外資企業來投資。建立國內外企業和産品可以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一方面可以吸引真正有競爭力的外資企業到我國來投資,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就面臨國際企業的競爭,促進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為此,需要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凡是在我國境內註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同時,通過建立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破除阻礙投資的體制機制,推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健全境外投資管理,提高我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的能力。我國已經到了“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並且“走出去”仍將繼續高速發展的階段。我國的對外投資,將逐漸由在國際上延伸價值鏈向全球範圍內配置價值增值過程的方向發展,因而對境外投資的管理,也應適應這種轉變,並促進我國企業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提升。為此,需要進一步健全境外投資管理,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促進國際産能合作,引導企業集群式走出去,因地制宜建設境外産業集聚區。推動同更多國家簽署高標準雙邊投資協定、司法協助協定,爭取同更多國家互免或簡化簽證手續。構建海外利益保護體系,提高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和水準,維護我國公民和法人海外合法權益。完善對外投資促進政策和服務體系,積極搭建對外投資金融和資訊服務平臺,建立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商協會等共同參與的統籌協調和對接機制,強化涉外法律服務,建立智慧財産權跨境維權援助機制。

  第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發生了深刻變革。今天的中國,對外部世界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具備改變世界甚至塑造世界的能力。由於國內還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國內還有艱巨的發展任務。因此,我國在世界上發揮影響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戰略目標,就是營造一個有利於國內發展的外部環境。這樣的環境,需要和平穩定、公平正義和開放包容,也就是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我國國內發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發展與人類進步的需要。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抓手,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以及共商共建共用的開放型世界經濟。

  第五,注重有序開放,避免開放帶來的不利後果。開放帶來的不利後果主要有三個方面:不穩定、不平衡和不平等。不穩定主要是指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不穩定;不平衡主要是指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儲蓄投資不平衡和國際收支不平衡;不平等主要是指居民收入不平等。這三個問題曾經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過去的開放過程中造成了災難性後果,也是今天一些發達國家出現經濟和社會困境並反對全球化的根源之一。我國的全面開放,需要吸取這些教訓,防止這些開放的不利後果損害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特別要注重有序開放,即有順序、有步驟地實現全面開放。為此,需要在逐步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的同時,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加強國際收支監測,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同時,在促進開放和國內産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對受到不利影響的群體提供補償,並盡可能幫助其向受益的和得到迅速發展的地區或者部門流動,使開放的成果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