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閒官逍遙脫崗,另類“吃空餉”:奇葩“官場邏輯”損害基層政治生態

2018-01-28 14:54:00
來源:新華視點
字號

  一些領導幹部因身體、年齡、崗位、壓力等原因,實職改虛職“退居二線”。

  部分“退二線”的基層領導幹部長期處於離線狀態:有的不上班嚴重脫崗成常態,有的未經組織批准擅自出國旅遊,還有的穿起休閒運動服“帶薪居家養老”。

  半月談記者採訪了解到,“退二線”幹部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西部許多縣直機關的科級領導幹部隊伍中,“退二線”的幹部大約佔總數的30%,有的縣比例甚至更高。這一群體的思想和作為,將影響整個幹部群體的作風。

  閒官逍遙脫崗,另類“吃空餉”管不了

  廣西某縣教育局副局長,實職改虛職當主任科員後,長期滯留北京,除必須參加的活動外,其他事情從不回來。一些必須簽字的文件長期堆積後,等他回來再統一簽字。“他以治病為藉口前往北京,實際上與在京工作的兒子在一起。”當地紀檢人士説,紀檢機關調查他的出行記錄,在外逗留有據可查的時間長達100多天。

  在西部某深度貧困縣,縣扶貧辦主任深感責任壓力大,主動申請實職改虛職,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長期待在農村老家。同事偶爾在單位看見他,他身著運動裝,一派休閒運動范兒,這與當地幹部脫貧攻堅的繁忙形成鮮明對比。

  “自局長改任主任科員後,很少來單位上班。除了非參加不可的會議外,平日連他的影子都看不到。”某沿海城市畜牧水産局工作人員告訴半月談記者,2年前,局長因崗位需要“退居二線”,局裏安排他在休漁期進行漁船巡查,但他幾乎從沒巡查過。

  單位不到10個在編職工,每人都承擔相應任務和職責,這位主任科員的辦公室卻長期唱著“空城計”,任務被分攤到其他同事身上。當地紀檢幹部告訴記者,紀檢機關調查這名幹部出行記錄發現,他時常滯留在外10多天不歸。

  這樣長期“離線”的非領導崗位的幹部不在少數,“佔編不謀事、在編不在崗”已成人人皆知的潛規則。一名縣區紀委書記告訴記者,此前他們立案查處了一批非領導職務的幹部,這些幹部遲到早退成常態,有的人一門心思投入第二職業,安排的會議不開、工作不做;有的人甚至未經組織批准擅自出國旅遊。

  “別看他們長期不幹活,但績效工資是我們的好幾倍。”一名基層幹部説,績效工資大多以行政級別標準分配,這些長期“離線”的幹部績效獎比普通職工高不少。不少人覺得不公平,有的人也學著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許多調研員、主任科員長期不在崗,幾乎在“帶薪養老”,獎金還不少,對這種另類“吃空餉”現象,就是管不了,許多人深感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奇葩“官場邏輯”損害基層政治生態

  “不幹事”背後存在荒唐“官場邏輯”。

  一名“退二線”的主任科員説,

  如果他在單位出現過多,或者在工作領域過多表達自己的意見,很容易被認為是“出風頭”。

  遇上工作不得力、不到位情況,現任局長不好反駁、不好批評,他在單位反而容易讓現任領導幹部“不自在”。

  “這些幹部以前大多都是職能部門的‘一把手’,現在的‘一把手’長期是他們屬下,根本不敢管,縣委、縣政府由於不直接管理,對這類幹部的具體到崗情況沒法實時掌握,因此出現‘單位管不了,上級管不到’的怪象。”一位局長坦言。

  同時,“卸下擔子就混日子”的倦怠心態普遍存在。不少“退二線”幹部已年過五旬,且遠離了核心工作崗位,升遷沒有奔頭,因此不想上班時就不到崗,過一天算一天。從前自己很辛苦,如今“享清福”也理所應當。

  加強制度管理,消除從嚴治黨盲區

  “二線”幹部的“退”既是“自己的事”,也是“組織的事”,對這一群體管理不好、使用不當的話,既會造成黨政人才資源閒置,又會影響黨員幹部的社會形象。

  “退二線”幹部長期脫崗是潛規則,不少市縣主要領導幹部認為加強管理“退二線”幹部會“捅馬蜂窩”。根除這一現象,必須通過教育引導,使“退二線”幹部卸掉思想包袱,鼓勵他們放開手腳、繼續幹事創業。

  許多“退二線”幹部曾任重要領導職務,經驗多、門路廣。專家建議,應發揮好他們的“傳幫帶”作用,讓他們在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

  復旦大學廉政與反腐敗中心主任李輝認為,對“退二線”的幹部日常管理不能鬆懈,年終績效考評不能流於形式。

  應嚴格制度管理,明確和細化他們的工作職責,確保按時到崗上班、盡心履行職責。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形勢下,謹防“退二線”幹部群體成為治理盲區。

  來源:《半月談》 記者:夏軍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