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裴長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目標和新任務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2018年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按照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高品質發展的思路和要求,集中做好既利當前也利長遠的大事,通過提效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才能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經濟走勢的基本判斷
全球經濟從“新平庸”走向“緩慢復蘇”,外部環境有所改善。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綜合先行指標大部分走穩趨好,表明全球經濟正在逐步走出低谷,世界經濟從分化走向同步復蘇趨勢更加明顯。從發達經濟體看,製造業趨於活躍、金融市場走強、就業和通脹形勢總體較好等積極因素有望延續,美、日、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向2.0%—2.5%的增長區間靠近。從新興市場經濟體看,貿易回暖、市場投資環境改善、大宗商品價格相對穩定等有利因素可望繼續保持,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向4.0%—4.5%的增長區間收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穩步上調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也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全球經濟較2017年更有起色,外需帶動出口增長加快,為我國經濟增長創造了較前兩年有利的外部環境。
國內供需形成“再均衡”態勢,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我國經濟連續下行6年,但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運作。從供給面看,傳統産業和新興産業發展更趨協調,工業在去産能後趨向穩定,新興産業和服務業比重穩步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高。預計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和第三産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5%和7.8%左右。需求側的“三駕馬車”增長更趨均衡,投資增速下調基本到位,消費升級勢頭不改,出口延續回暖態勢,三大需求增速趨向同步。2017年1—11月,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同比分別增長7.2%、10.2%和8.0%,與2016年同期相比分別回落1.1個百分點、回落0.6個百分點和加快15.5個百分點。預計2018年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同比分別增長8.0%、10.2%、7.0%
市場繼續呈現溫和景氣的穩定性現象。價格總水準將溫和可控,農産品供應充足為價格基本穩定創造了條件,工業品和服務領域新漲價因素不多,重要大宗商品終端需求相對穩定,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弱。2017年1—11月平均,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PPI)和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分別上漲6.4%和1.5%,較2016年同期分別提高8.4個百分點和回落0.5個百分點,結束持續多年“脹縮並存”的局面。預計2018年通脹水準(CPI)可能略高於2017年,不會出現明顯上揚。市場在經歷近兩年一定程度波動後回歸理性,五大市場總體將保持平穩運作態勢。車市産銷回歸穩定增長格局,樓市“剛需”和改善性需求支撐較好,股市已現“慢牛”跡象,債市延續波瀾不驚,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基礎較為牢固。我國經濟巨大的潛力和韌性輔之以良好的市場和價格環境,為經濟保持穩中向好發展勢頭提供了基本保障。
宏觀政策取向鬆緊適度,發展的可持續性得以保障。2018年仍然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向也不會變。從貨幣政策看,全球貨幣政策全面寬鬆的時代基本結束,我國貨幣政策也將逐漸轉向總體趨緊,但也會根據形勢變化,靈活有度運用各類政策工具,為市場注入合理流動性。從財政政策看,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結構性減稅仍是政策重點,依然會在補短板、降成本方面做文章。近年來,我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累計減稅已超萬億元,農業、交通運輸、水利、環保和公共設施等短板領域投資得到明顯加強。此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進入“加減法”並重的新階段,更加注重改革的制度供給和改革的協調性、配套性,以提效推動供給體系“存量優化”和“增量提升”並舉,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這些政策有利於經濟在結構優化中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新舊動能同步發力為經濟保持平穩健康運作提供了堅實基礎。預計2018年我國GDP增長6.8%左右,與2017年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