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黃牛”村支書魏登殿,四十年堅守推動山鄉巨變

2017-12-24 10:45: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網武漢12月21日電(肖進安 劉曉麗)12月中旬,在湖北大部分地區才剛剛感受到冬季寒意的時候,位於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的坎子山村已經開始下第四場雪。寒氣逼人中,頭戴回族男子白色小圓帽、身著黑色舊夾克的魏登殿迎面走來。1500米的平均海拔、夏涼冬冷的氣候給他的臉龐染上了紅黑的底色,四十多年的操勞奔波又在額頭上面刻了幾道深深的皺紋,胸前的黨徽胸章熠熠閃光。

  魏登殿是坎子山村的村支部書記,回族,新中國成立以後,坎子山村只有過2任村支書,魏登殿是第二任。從1975年開始,他像一頭勤懇堅韌的老黃牛,在這個崗位上耕耘了43個年頭。

  魏登殿説,退伍剛回到坎子山村時,看到村裏的面貌,覺得特別心酸。那時候的坎子山村沒有水,不通電,村民住著茅草屋,山地經常被山洪衝擊,種不出莊稼,出行只有一條細細的羊腸小道,村民去鄉里辦事,得走上大半天。

  魏登殿首先幫村民解決了吃水的問題。早期坎子山村的用水靠人工挖的蓄水池,水是綠色的,人畜同飲,村民常常因為水質問題鬧肚子。魏登殿將村民召集起來集中做水窖,從1979年開始,慢慢做起了110口水窖,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用水問題。

  如今,除了小水窖,村子裏更建成了八口200平方米的大水窖,用水管子直接接到了村民的家中。

  村民住房問題也是魏登殿想要積極改善的方面之一。當時坎子山村多數居民都是住的茅草房,抵禦風雨和抗寒性能都很差,整村只有十三戶住的小瓦房,魏登殿下決心要讓所有村民都住上小瓦房。1979年開始,他帶領村裏組織老百姓三戶五戶一起辦瓦廠,瓦廠辦起來以後,將茅草房陸續換成了瓦房,村裏的自力更生加上國家異地搬遷的好政策,現在坎子山村的村民住上了整齊劃一、漂亮寬敞的小洋樓。“目前就是小瓦變大瓦,大瓦現在變樓房了”,魏登殿説。

  根據魏登殿的描述,原來從坎子山村出行,走在羊腸小道上,兩頭不見天,出行尚且困難,村民種植的高山玉米、馬鈴薯、包菜等土特産更是運不出去。為了解決出行難的問題,魏登殿背著乾糧水壺跋山涉水,終於申請到了一筆寶貴的修路款。拿著這筆錢,他親自上陣,帶領全村勞動力用鐵桿子敲,用錘子錘,歷時11個月終於通過雙手修通了一條出山路,村民從山裏到集鎮的車程從5小時縮短到了15分鐘。

  村子不通電也是魏登殿時時記挂的問題。當時湖北口鄉用電困難是普遍現象,為早日幫村民用上電,坎子山村接上了臨近村子的陜西省鎮安縣的電。如今提起來,讓魏登殿特別驕傲的是,“全鄉27個村,我們是第一個用上電的。”

  坎子山村山大人稀,生長週期長、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讓這裡的農産品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村裏成立的高山無公害蔬菜合作社和養殖專業合作社,讓農民的荷包逐漸鼓起來了。

  四十多年過去了,坎子山村由無水、無電、無路、無地、無産業的“五無”村變成了“五有”村,回鄉創業就業的村民也越來越多了。

  年過六旬的魏登殿有了更大的夢想,一是把異地搬遷落實到位,讓山上的貧困戶全部住到寬敞的小洋樓裏來;二是利用好村裏萬畝石林、奇秀溶洞、千年古樹群等自然資源,把坎子山村鄉村旅遊搞起來,讓村民吃上旅遊飯;三是在村裏辦起託兒所,省去村民在外租房陪讀的開支;最後一個是在村裏打造長效産業。他期待10年後坎子山村的百姓都能靠華山松掙錢,讓5000畝華山松成為老百姓的搖錢樹。

  交談中,走在村裏乾淨平整的水泥路上,魏登殿信心滿滿。遇到路邊村民放養的走地雞,他會像個頑童一樣吆喝一嗓子,碰到村民正在趕出欄生豬上車出去賣,他會在後面使勁幫著推一把……

  村裏的路他走了幾十年,為了正在變成現實的這些理想,他將繼續走下去。他説:“我是個共産黨員,入黨宣誓時就説過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我必須為老百姓做點事。”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