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修正背後 近千封信建議審查
向全國人大代表寄信,引起全國兩會關注
在一家中央媒體工作的李秀萍和劉肇瓊有著類似的經歷。
2014年11月1日上午,在離婚半年多後,李秀萍接到法院的電話,詢問她為何沒出庭。原來,她前夫在起訴離婚立案第二天,舉債280萬元。在離婚後,前夫和債權人又重簽借款合同,約定針對她的條款,債權人據此將她作為共同被告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擔連帶責任。而開庭傳票是郵寄到她前夫處後,代為簽收,她對此並不知情。
經歷一審、二審,李秀萍均敗訴,申請再審被駁回,如今債務本金及利息已漲到600多萬元,每天凈增利息500元左右。她名下唯一房産遭遇訴前保全,面臨執行。
李秀萍上網檢索與第24條規定有關的論文、媒體報道等資訊,通過微博結識當時的“抱團取暖”微信群群主“小羽媽媽”和“蘭瑾”。彼時群裏已聚集有著類似經歷的80多名“被負債人”,劉肇瓊已在群內。
面對一個個案例,李秀萍思索的是如何通過修法來推動第24條規定修改。反家暴立法、農家女土地權益立法等都是公眾推動立法、修法的樣本,這反覆在群裏被提及。“小羽媽媽”和“蘭瑾”與李秀萍有著同樣的想法,三人商定將群名修改為“24條公益群”。
李秀萍還是群規的起草人,這被他們稱為公益群的“核心價值觀”。他們提出的願景是:“學習改變認知,行動再造人生。你我牽手,身體力行,推動調研修正24條,重構夫妻債務規則。”
群規還明確,不歡迎、不接納那些“沉浸于負面情緒不能自拔的人”、“煽動司法對抗,鼓動群體和群友越級陳情等一切非理性行為的人”。
所有新人進群前,還都要實名登記並核實案情,包括姓名、年齡等基本身份資訊,還有涉案訴稱債務總額、涉案訴稱債務可能用途等資訊,並提交證據。此外,進群前還都要先閱讀群規。
憑著多年的工作經驗,李秀萍知道,口説無憑,必須拿出信得過的證據和資料,有理有據,才能説服人大代表、有關部門關注此事。
2016年7月至10月,24條公益群先後推出79人版、106人版、284人版實名有效問卷調查報告,並寄送全國人大、政協、婦聯、最高法等部門。
該報告甫一齣爐,就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報告指出,“被負債”的受訪者中,88.7%為女性,11.3%的為男性;82.4%的受過高等教育,5.9%以上的為碩士以上學歷。受訪者中還不乏大學教授、法官、民警、律師、中小學教師、編輯等。
上述報告還顯示,76.4%的人“被負債”金額大於50萬元,其中59.2%的大於100萬元;45.3%的案件在一審後未上訴,受訪者稱係法律知識不足、被故意缺席審判不知被起訴,僅有2.1%的案件勝訴。
此後,他們還推出1130人版本、1556人版本的實名調查報告,涉及30個省區市。
越來越多的人看到相關報道後,加入到“24條公益群”。為方便管理,他們成立了新群,所有新人進群後,登記案情,有意願推動修法的,再拉入總群,此外,各省還建立了省群。
2016年底,離2017年全國“兩會”還有三個月,24條公益群發動各省群群友,聯繫駐本省的全國人大代表,遞交報告和材料,向他們反映第24條規定存在的問題。
李秀萍對澎湃新聞説,有的群友為了聯繫本職是醫生的全國人大代表,就掛號看病,聊上幾句遞交材料;有的群友根據網友旅遊日記找到全國人大代表住處,等幾個晚上不見人,恰好遇到其保姆,託付轉交材料;有的群友收到全國人大代表短信回信後,興奮得整個人都懵了。
在2017年兩會前,24條公益群共收到20多個省區市全國人大代表的回應,表示會以建議、議案的形式提出修改第24條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日前透露的數據顯示,在去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有45位全國人大代表就第24條規定提出修改或審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