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聞】“棉衣奶奶”小針線裏的大愛心
在江蘇南通市港閘區幸福街道蔣壩村,有這樣一位默默無聞的老人,古稀之年,以燭光在蒼穹照耀大地;蒼老之手,用針線在人間獻出大愛。她的心似泥土一樣質樸,她的愛如大地一般厚重。一疊疊愛心款,一件件棉被衣,是寄給貧困孩子們的希望,她就是“棉衣奶奶”胡玉英。
緣起捐徵,心繫中國西部
2012年,胡玉英老人70大壽那天,逛街的時候,正巧碰到義工社在為西部貧困地區募集冬衣。老人心想:“他們是在做好事,我也要做好事。”説幹就幹,當天就回家整理了10多條棉被,讓家人開車送至捐徵點。當她聽説運送這些衣服去西部地區缺少運費時,又捐了2000元。老人用做好事、行善舉度過了一個最有意義的生日。
就這樣,胡玉英成為了一名義工。隔三差五她就會騎著小三輪車奔波于附近的街道社區,宣傳捐衣助困的意義。老人年事已高還患有痛風,可是只要有人打來電話捐衣服,她就騎著小三輪車到府去收。一次,花橋村有人捎話來捐衣服。正是炎炎夏日,老人二話沒説,騎著車就出了門,路上車子的軸承壞了,來回徒步4小時,老人硬是把一車衣服拉了回來。收回來的衣服,老人都會洗凈、曬乾,再整理打包。她經常説:“做善事,人活得高興”。
一次,老人得知義工社收到的衣服多,鞋子少。老人想:“外面買的棉鞋貴,還不如自己做的品質好。” 老人自己動手“重操舊業”,在自家二樓曬臺上搭了一個工作臺,每天吃完早飯,她就忙著做鞋,附近鞋廠負責人聽説老人在做好事,就免費送給她布料。老人對於做鞋的工序,一道都不含糊。72歲的老伴也被動員起來,幹起了踩縫紉機的活。胡玉英和老伴都是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退休工資每人每月也就2000多元。有人幫她算了一筆賬,她的退休工資,基本都花在了做好事上。
胡玉英一年到頭忙得不亦樂乎,做棉鞋、買棉被、收衣服……她成為了義工社最積極的志願者。從2013年至2016年這短短的四年裏,胡玉英總共捐獻9000多件舊衣物、400條棉被、100多雙棉鞋和5000元的善款。
最美家庭,弘揚時代精神
胡玉英説:“年輕時吃了不少苦,多虧了有好心人幫忙。我也要做好事幫助別人。”胡玉英資助了3名困難學生:一個是甘肅六年級男生,每年600元;一個是通州區二年級女生,每年1000元;還有一個是河南的五年級學生,每年1000元。老人説:“只要有能力,我會一直幫他們直到上大學。”
現在提起胡玉英一家,鄉里鄉親無不豎起大拇指,誇讚“這是一家專心做公益”的好家庭。在她的帶領下丈夫、孫女都成為了義工,如今連孫女婿也成功加入服務“麥田計劃”。
胡玉英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從垃圾分類、節約用水、回收電池等具體生活細節做起,養成健康環保生活習慣。她們還積極動員大家參與環保,從自我做起,追求綠色、文明、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爭做節能減排的倡導者。不久前,胡玉英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千百年來,友善被視為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本美德。無論是孔子主張“仁愛”,還是亞裏士多德認為友愛是生活中最必需的東西;無論是中國倫理還是西方思想史,都強調人際關係中 “友善”的重要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對友善的理解已經從“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開始將“小愛”走向“大愛”。有句話説的好,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胡玉英老人和她的家人們把愛心捐助作為他們回報社會的目標,雖然他們的愛心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幫助所有的貧困同胞,但是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會變得更好。小針線依舊還在繼續,大愛已如種子般在人們的心田裏生長。(狄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