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反華颶風”寒意陣陣!建交45週年紀念日 澳媒深思與華關係

2017-12-22 09:15: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李鋒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楊升】45年前的12月21日,澳大利亞駐法國大使阿蘭雷諾夫與中國駐法國大使黃鎮在位於巴黎的澳駐法國大使館音樂室裏會見,正式簽署建交公報。這距才上任一天的澳總理惠特拉姆致電中國總理周恩來,稱希望“用最快速度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只有半個月,被媒體稱為“閃電建交”。然而,45年後的建交紀念日,這個本該被隆重慶祝的日子,卻因澳大利亞政壇近來突然颳起的“反華颶風”顯得有些寒意。

  一週前,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在北京舉行招待會,慶祝中澳建交45週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向巴平措出席招待會。但21日,位於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中國大使館像往日一樣平靜,並未顯露出任何慶祝的跡象。使館官方網站上提醒赴澳中方留學人員加強安全防範的警示依然出現在醒目位置。《澳大利亞人報》稱,曾參與具有挑戰性的澳中全面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並促使該協定最終於兩年前生效的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安思捷參加了北京的慶祝活動。就在這一活動的幾天前,她被中國外交部召見,通告中國政府對特恩布爾政府反華言辭的關注和反感。

  有了解情況的人士2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鋻於近期澳大利亞國內出現的強烈反華氛圍及其領導人接連發表令人匪夷所思的反華言論惹怒了中國民眾,毒化了兩國關係,中國駐澳大使館舉行大規模慶祝活動是小概率事件。《澳大利亞人報》評論説,在本應慶祝兩國建交45週年的這一天,澳中關係卻因為特恩布爾政府挑起的政治爭端引發北京的強烈反彈而蒙上陰影。

  在過去的40多年,澳大利亞是從中國崛起中受益最多的西方國家之一。澳大利亞SBS電視臺網站21日用一連串數字展現這一事實:1972年澳中雙邊貿易額不足1億美元,現在這個數字已超過1550億美元。中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遠超美日。1972年到澳旅遊的中國遊客不到500人,2016年這一數字超過120萬。1972年澳大利亞還沒有中國留學生,但2016年在澳中國留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14萬,且這個數字在2017年還在繼續增加。

  然而,SBS電視臺這篇回顧中澳關係的文章,給兩個國家分別賦予龍和袋鼠的意象。用兩個攻擊性都極強的動物,而不是同樣具有代表性但憨萌可愛的熊貓和考拉,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眼下中澳緊張關係的寫照。文章説,在很多領域,澳中關係是走兩步,退一步。當澳中雙邊貿易關係走強之時,兩國的外交關係卻面臨更大挑戰。

  為什麼澳中經貿和外交關係不能正向發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休懷特説出了這場反華浪潮背後許多澳大利亞人深藏心底的迷茫:“我們真的不知道如何看待中國,因為中國不是盟友,但也不是敵人,我們正面臨對我們國家經驗來説全新的東西。”美國《紐約時報》20日援引他的話説,目前在澳大利亞存在“誇大中國影響”的危險。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員于雷2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中國以前給人的感覺只是經濟發展迅速而已,現在西方認為,中國已經可以在發展道路上威脅它們。為拼選舉,澳政客又有意煽動了民粹主義和反華情緒。

  澳大利亞政客的做法讓該國商界充滿憂慮。《澳大利亞人報》説,澳大利亞在過去26年之所以能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中國的崛起是最大單一因素。然而,隨著政治關係的逐漸冷淡,中方有可能把經濟機遇更多地轉移給其他國家,這將涉及對澳大利亞至關重要的鐵礦石、煤炭、牛肉、水果、旅遊和教育等領域。畢馬威亞洲和國際市場主管弗格森認為,雖然斷言澳中經貿關係受到影響為時尚早,但如果當前的政治緊張狀態繼續下去,澳大利亞的教育和旅遊産業很可能會受到衝擊。

  “離開中國澳大利亞就會破産。”居住在雪梨的商人馬克卡內基這樣告訴當地媒體。他稱特恩布爾的言論是“排外主義和種族主義”,批評中國不過是為了向美國總統特朗普示好。《澳大利亞人報》將卡內基稱為“直言不諱的人”,並援引他的話説,他們在刺激一頭熊,雖然這頭熊看似不為所動,但一旦決定反擊,會對澳大利亞經濟帶來嚴重傷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但它的經濟夥伴卻多得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