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群眾滿意”,還是讓“領導注意”(人民觀點)

2017-12-19 09:3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一些人之所以把工作重心放在“領導注意”上,表面看是對上級負責,實則是為了自己的“注意力政績”

  推進城鄉環境治理、農村危房改造,優先考慮離主幹道、鐵路線近的位置,甚至將房屋面向高鐵線路、公路的一側刷白,另一側不管不顧;簽訂投資協議時,原本只有數十萬元的項目,被“注水”包裝成百萬元甚至千萬元級;違法安排統計人員授意規模企業虛報工業總産值和主營業務收入……在工作中,究竟是以“群眾滿意”為目標,還是打著“群眾”的幌子讓“領導注意”,檢驗著政績導向,也折射出作風問題。

  作風問題的核心,是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産黨人無論是想問題、搞研究,還是作決策、辦事情,都必須站在黨和人民立場上,而不能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共産黨人的黨性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之所以能夠實現“黨心凝聚了、軍心穩定了、民心收攏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作風建設拉近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距離。然而,“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沒注意”,這種“四風”新表現提醒我們,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具有頑固性和反覆性,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是一個永恒課題。

  現實中,一些人之所以把工作重心放在“領導注意”上,表面看是對上級負責,實則是為了自己的“注意力政績”。現在,隨著全面從嚴治黨不斷走向深入,對上級決策部署虛與委蛇、大打折扣的少了,但急於求成、層層加碼的現象卻有所增加。比如,脫貧攻堅中,有的地方簡單理解“不落人後”,一味強調“早早早”“快快快”,在時間“提前量”上層層加碼,結果忽視了脫貧摘帽的品質,導致了“數字脫貧”。再比如,一些幹部為了在上級面前掙“臉面”,只注重打造領導“可視範圍”內的項目工程,結果往往顧此失彼、按下葫蘆浮起瓢,造成工作被動。凡此種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唯恐上級看不到自己的努力,把工作重心放在立竿見影上,甚至不顧發展階段、不管法治原則、不講客觀規律,片面追求執行速度和力度,結果表面如火如荼,實則一地雞毛;自己樂在其中,群眾苦在其後。

  “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發人深省。片面追求“領導注意”,忽略甚至不在乎“群眾滿意”,歸根到底是權力觀、政績觀出了問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話很多領導幹部都會説。關鍵在於,如何把握人民群眾的嚮往?是俯下身子聽民意,還是拍著腦袋想當然;是目中無人,習慣長官意氣揮斥方遒,還是心有敬畏,深知“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其中的差距,可謂雲壤。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群眾滿意”是制定方針、執行政策的初衷。偏離了這一點,口號喊得再響,也不過是有口無心;執行力度越強,可能越有違“初心”。

  早在2011年,習近平同志在《關鍵在於落實》一文中就深刻地指出,“一些領導幹部落實工作抓得不好,很重要的是政績觀出了問題,個人主義思想在作祟”,並要求“把抓落實的出發點放到為黨盡責、為民造福上,而不是樹立自身形象、為自己升遷鋪路;把抓落實的落腳點放到辦實事、求實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績”。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狠批“四風”新表現,就是要堅決清除這種表面政績觀,同時也就此告誡全黨,不解決問題,就是最大的形式主義;不化解矛盾,就是最大的官僚主義。

  《鏡花緣》中曾描寫過一個“兩面國”,裏面的人用“浩然巾”把腦袋遮住,對官府老爺露一張正面笑臉相迎,而遇到其他人就會展現另一副面孔。對黨員領導幹部來説,走出“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沒注意”的誤區,實現對領導負責與讓群眾滿意的統一,還要弘揚表裏如一的堂堂正氣。我們講對黨忠誠,關鍵在一個“實”字。毛澤東同志強調“靠實事求是吃飯”,鄧小平同志提倡做“實事求是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嚴三實”,一個“實”字,道出了共産黨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準則,道出了黨員、幹部的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

  翻開十九大報告,新時代的內涵之一,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這是新時代的價值追求,體現著我們黨的不變初心。以群眾滿意贏得上級認可,以求真務實體現政策初衷,才能在新征程上激蕩新氣象、成就新作為。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