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縣精準扶貧成“精準填表” 考核監督流於形式
表格反覆填,考核太僵化,幫扶一邊倒,標準一刀切,一些扶貧幹部呼籲——
扶貧攻堅不能搞花拳繡腿(幹部狀態新觀察 關注駐村幹部)
“書記,書記,不下功夫去扶貧,只剩書書、記記,怎麼能行?”中部某縣旅遊局新派了駐村第一書記,縣裏要檢查扶貧檔卡,為完成任務,第一書記向本單位求援。縣旅遊局只留一個值班人員,全單位下村突擊填表格,一切業務暫停。“填報各種表格成了扶貧工作最大負擔。”這位書記打趣説。
近日,記者在中西部一些縣採訪中發現,很多第一書記對扶貧領域出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既深惡痛絕又深感無奈。
填報材料耗時費力
“像這樣改來改去的表格,我已經填過9套了,連貧困戶都煩了,説怎麼老讓我們簽字啊”
很多第一書記反映,填報材料耗費了大量精力。扶貧檔案要求必須由第一書記親筆填寫,一式三份,均不得出錯,不得塗改。“有任何變化,三份都得改,改一項數據就得折騰好幾天。如果在小村工作,貧困戶不多,執行起來沒問題。如果在大村扶貧,貧困戶有1000多個,光靠第一書記一個人填寫,很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網際網路時代,這種管理方式確實有些落後。”一位第一書記介紹,有一個貧困戶,光身份證號碼就填了幾百次。一個貧困村一年花在列印上的錢,不少於2萬元。“在扶貧中,這些表格的主要作用就是迎接檢查。”今年5月,有一個鄉迎接檢查團,僅列印費就花了10多萬元。
精準扶貧成了“精準填表”。不久前,有領導到某村檢查,發現檔卡有一處塗改,大發雷霆,“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脫貧檔案是進入博物館的歷史見證,你們就是這麼做工作的?”對此,一位第一書記認為,扶貧工作的確要避免疏漏和失誤,但現在要求做到三個“零差錯”,幹部們壓力很大。“要求給貧困戶算賬必須精確到幾角幾分,實話説,自己家的賬也未必能這麼精細。”
“經常有領導來檢查後,指示扶貧要怎麼搞,於是鄉里就得在表格上再增加幾條,原來填過的表格再重新弄。”西部某省的一位第一書記説,有一次,檢查前兩天,縣扶貧辦又發下來一套全新的表格,填完再讓貧困戶簽字。“像這樣改來改去的表格,我已經填過9套了,連貧困戶都煩了,説怎麼老讓我們簽字啊!”
考核監督流於形式
“駐村書記最大的任務是幫村裏找資金、跑項目,結果我們常常被定位打卡拴在村裏”
為何如此重視填表?很多幹部看來,這種形式主義源於考核驗收不重實際,導致基層栽盆景。
檢查組進村,主要看工作有無痕跡,一般一看表格,二看照片,三是入戶。為了迎接檢查,有的村製作大型標識牌、宣傳牌,花費數萬元,只為了讓檢查組看著舒服。
中部某村,最近這幾個月,每天都至少有兩次驗收,省、市、縣、鄉,各級督導組的標準和説法也不夠統一。為了應對檢查,一些幹部只做表面文章。記者從西部某縣了解到,有的村子為了應對檢查驗收,貧困戶家裏不好看就給買新的衣服被褥,再花錢把房子內外一粉刷,檢查組入戶一看就像新的一樣,而實際問題並未解決。
此外,打卡出勤成為很多地方考核駐村幹部的重要手段,“這有利於約束和監督駐村幹部,確保出勤天數,但不能過於僵化,駐村書記最大的任務是幫村裏找資金、跑項目,結果我們常常被定位打卡拴在村裏。”一位第一書記告訴記者,特別是一些山區縣,從縣城到村裏要一兩個小時車程,簽到不合格還要被通報、處分。“第一書記天天呆在村裏,反而扶不了貧!”
對口幫扶冷熱不均
一些強勢部門的對口扶貧點,村民已住上別墅,可為了打造“亮點工程”,仍有大把資金支援
産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核心,然而也有不少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表現。農業種植往往利潤低,群眾掙錢慢、掙錢難,西部某村為了完成脫貧任務,在産業項目設計上“圖省事”,找點資金,給群眾買羊買牛。一戶貧困戶10隻羊,按一隻羊能賣2000元計算,就是2萬元,再按這戶人家人頭平均下來,脫貧任務就完成了。然而從養殖技術、疫病防治、市場銷路等各個方面來看,這種所謂的“産業”發展持續性都比較差。甚至有極端情況,牲畜得病死掉了,還繼續給貧困戶買羊買牛,還有個別貧困戶偷偷把羊賣掉,然後説被偷了,卻要求補償養羊的“工資”。
現在,各地都要求幹部要給群眾講清楚扶貧相關政策,於是,有的村子就自製扶貧卡、宣傳單,貼到貧困戶家。但事實上,很多貧困戶對政策依然不了解,就抱怨説,“政府發錢給我們就是了,何必搞那麼多名堂?”
訪談中,一些第一書記反映,不少地方存在“越富越幫”現象。特別是一些強勢部門的對口扶貧點,村民已住上別墅,可為了打造“亮點工程”,仍有大把資金支援。而同鄉有的貧困村,至今路還沒修通。“一個省直機關對口幫扶600人的貧困村,投資5000多萬元打造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為什麼不多關注一下非貧困村的貧困人口?為什麼不到深度貧困村看看?”一位書記説。她希望,最近省裏下派200多名第一書記,能多分配到深度貧困地區,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制定政策脫離實際
房子外層覆蓋保溫層,每平方米造價100多元。這一設計在農村不實用,還必須得按規定辦
脫貧工作中,官僚主義時有出現,其中之一就是貧困發生率一刀切,群眾有的被貧困,有的被脫貧。此前,某村被定為貧困村時,按照貧困發生率需要有42戶以上貧困戶,可村裏算來算去只有30戶。鄉里不答應,無論如何必須達標,只能人為增加。今年該村要整村脫貧,按照國家規定,貧困發生率需低於2%,最多只能留下12人,鄉里又人為加壓,要求貧困發生率低於1.5%,只能保留9人。這可難壞了駐村幹部,連續5天在貧困戶家,一算一天賬,希望算出個脫貧戶。駐村幹部們認為,各村實際情況不一樣,標準一刀切難免脫離實際。
某縣為貧困戶改造房屋,按規定,房子外層要覆蓋保溫層,每平方米造價100多元。第一書記老周發現,這一設計在農村不實用。村民習慣在外墻挂梯子或堆雜物,保溫層極易損壞,建了就是浪費。他們找到規劃部門説明情況。工作人員説:“施工方案按國家建築規範統一標準制定,你們也可以選擇不建。”問施工單位,又説“不按圖紙建,驗收通不過。”幹部納悶:“用不著辦的事,還必須辦,眼看著浪費資金。”
“扶貧工作有特殊性,不能做表面文章,只有深入實際潛心找規律才能找準脫貧藥方。”很多第一書記表示,糾正“四風”新表現,既要從駐村幹部自身找原因,各級主管部門也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多些真抓實幹,不搞花拳繡腿,才能真正走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怪圈。
本報記者 馬躍峰 姜 峰(人民網記者徐馳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