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思踐悟十九大】從花茂村“鄉愁”看脫貧攻堅的中國樣本

2017-11-24 13:11: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今天,“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中外青年學者看貴州交流活動”走進遵義楓香鎮花茂村。

  山環水繞間細雨濛濛,滿目蒼翠,濕漉漉的石板路兩邊木屋連綿,多是齊整潔凈的兩層小樓,小青瓦斜臥坡屋頂,雕花窗洞開白粉墻,黔北民居三合院的午飯時分,井水清淺,飲香滿溢。天寒,村民們多數躲在屋裏烤火,但不少村民辦的作坊還開門迎客。冶煉土陶的、構皮造紙的、釀作土酒的。走著聊著,恍入桃源,仿佛穿越到唐時鄉野宋時村……

  “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裡找到鄉愁了!”兩年前,到這裡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脫口道出花茂深藏的價值。

  曾經是貧困村的花茂,如今嗅不到一絲貧窮的味道,去年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2000多元。

  青山如芒,仍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這愁腸不為貧窮,但為懷鄉,“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裡依然寄存著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花茂村,是脫貧攻堅的一個小小“中國樣本”。就在習近平離開花茂之後不到半年,2015年11月23日的政治局會議,中國7000萬貧困人口感到最溫暖也最有盼頭的七個字,印在所有中國媒體上:打贏脫貧攻堅戰。剛剛結束的十九大則鄭重宣佈:過去5年,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為什麼把脫貧看得這麼重?“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是共産黨人的初心。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在2020年、在中共建黨100週年前夕,意味深長。而“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既定目標”,更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向最後解決貧困難題的義無反顧和不留死角的堅定不移。這個目標的實現,將是一個曠古未有的奇跡。

  貧困,是有人類以來,就與各國各民族如影隨形、從未徹底被消滅的一種社會現象。但是,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不能容忍群體性、區域性的貧困長期存在。事關立國宗旨與人民福祉,事關執政基礎與長治久安,茲事體大。曾經跋山涉水親力親為扶貧開發的習近平,12年前就出版了《擺脫貧困》一書,他的決策依據來自泥土,“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將數千萬貧困人群一同載入發展的快車道,不光是人民共和國的初心,而且,造福他們,更將造福國家,造福你我。

  縱觀過去數十年,中國的扶貧有過成功,也吞過苦果。最令人扼腕的,是一些村莊多了企業廠房卻沒了青山綠水,富了錢袋卻失了鄉愁,急功近利的發展方式,對某些地方環境的破壞甚至是毀滅式的。後發地區如千千萬萬的花茂村,能在最後的脫貧攻堅戰中還走這樣的老路嗎?中國會交出怎樣一份脫貧答卷?答案就在花茂村,就在這裡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裡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裡的“黃髮垂髫,怡然自樂”。

  原來,脫貧完全可以不必脫去“鄉愁”,富裕起來的農民,有底氣堅守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甚至是傳統道德。

  今天,一個外國專家想買一盞用構皮紙和麻繩做的中國味道十足的精美臺燈,一問價,288元,“太貴了”,他渴望地看著女店主,而她溫和地堅持道:我們這紙這麻繩,全是手工製成,所以你在世界上也找不出一模一樣的臺燈了,它值這個價!她指著旁邊的二維碼,我們也可以刷微信支付……

  這個對話裏,你聽不到印象中農民的卑微怯弱,滿滿都是傳統匠人的自尊與自信。在一個開放的中國,偏遠的農村,在走向富裕的同時,沒有丟掉鄉愁,也意味著拾起了屬於中國農民的自信。

  從花茂村這個脫貧樣本可以看出,對貧困的聚而殲之,不但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巨大成就,也是重拾鄉愁、重塑中國鄉土文明的重要契機。

  善莫大焉!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