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勒緊肚皮增軍費意欲何為? 強化海空力量
參考消息網11月7日報道2017年8月31日,日本防衛省正式向財務省提出了總額5.0219萬億日元的平成30年度(即2018年度)防衛預算申報書(注:如計入駐日美軍負擔費、政府首腦專機使用等費用,則申報總額約5.2551萬億日元),如果得到國會批准而確立為正式預算,總金額將比2017年度(注:日本的經費預算執行年度從當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預算增加1223億日元,增幅達2.5%。
從經費申報的重點投向來看,2018年度方案符合《2014年以後防衛計劃大綱》的精神,以打造所謂“聯合機動防衛力量”為牽引,開支大頭投在了著眼戰鬥力生成的“正面裝備”(即主戰裝備)上,旨在增強自衛隊快反機動能力,構築並充實聯合作戰體制。主要體現出3個特點,一是持續增加主戰裝備採購,同時減少教育訓練費、研究經費和行政性消耗。二是持續增加海空力量投入,減少陸上部隊開支。三是常規作戰力量與新型作戰力量並重。
陸自:緊盯島嶼攻防 生成快反機動能力
從防衛費申報金額在各軍種的分配比例上看,陸上自衛隊申請的經費預算為1.7701萬億日元,增幅為0,實際金額比去年還減少5億日元。陸自預算看似不升反降,實則“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大幅壓縮裝備採購費、研發費和行政性開支的同時,重點欲保證“西南防線”(即東海方向)穩固。雖然2018年度陸上裝備採購費同比減少409億日元,但為打造“西南防線”、生成快反機動和島嶼攻防能力而不斷“燒錢”仍是陸自“當務之急”。
一方面,陸自加緊編練兩棲作戰旅,生成島嶼攻防能力。《中期防衛力量建設計劃(2014-2018年)》(以下簡稱“14中期防”)要求陸自“聚焦實現島嶼奪佔和鞏固的目標而生成兩棲作戰能力”。早在2014年,陸自西部方面隊即在九州地區招募游泳高手,以原西部方面直屬步兵聯隊為基幹擴充打造兩棲作戰旅。2018年底前,該部將正式編練成軍。
據悉,該部編練過程中堅持開展高強度訓練,夜以繼日實施武裝偵察、潛入被佔島嶼、單兵作戰、日美聯合投送訓練等實戰化訓練課目。該旅“奪島”作戰想定為:在沖繩群島、先島群島、八重山群島的有人島嶼先期撤出居民,做好“奪島”準備。戰鬥開始前,以戰鬥機、攻擊直升機對“被佔”島嶼實施先行炮火準備,隨後兩棲作戰旅主力搭乘兩棲戰車和重型氣墊船等工具實施兩棲攻擊,與此同時,一部通過V-22“魚鷹”傾轉旋翼機、CH-47JA運輸直升機投送至該島側後方,向守島之敵發起攻勢。
2018年度預算申報書中,陸自列入4架V-22的採購預算經費457億日元,使V-22數量達到17架。此外,為有效實施“島嶼防衛”,陸自還分別投入100億日元和77億日元啟動“島嶼間高速滑空彈”和新型地對艦導彈技術的研發。
另一方面,陸自著手編練“應急機動團”,打造7支快反部隊。根據“14中期防”,2018年底前,九州北熊本的第8師和四國善通寺的第14旅將首先完成改編,成為應急機動部隊。
空自:強化預警監控 提升防空反導效能
奪取和確保日本週邊制空權並有效應對島嶼攻擊事態被列為空自轉型發展的關鍵目標之一。航空自衛隊申請的下一年度經費為1.1813萬億日元,增幅2%,其中申報的戰機採購費達到3155億日元,同比增加435億日元,增勢明顯。
一是加強情報蒐集能力,提升預警機作戰效能。儘管已經擁有亞太地區最龐大的預警機群,但為強化西南地區警戒監視和情報蒐集能力,日本絲毫未放鬆各型預警機採購部署的步伐。2018年度預算申報書中,空自將耗資491億日元,採購2架E-2D預警機,2019年再採購2架。空自擬同步對4架E-767預警機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以更好地發揮前者“空中指揮中樞”的作用。目前,空自E-767搭載的新型中央處理器和電子戰支援設備已于2016年底採購到位,2018年上半年將啟動實質性零部件換裝和全面改造工程。根據安排,2018年空自將列支160億日元率先完成2架E-767的改造,2018年完成後續2架改造,使E-767的警戒管制能力接近美空軍E-3A的水準。
二是通過引進新型“愛國者”導彈完善反導體系,打造多層次且攔截率高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2018年防衛省申請列支1872億日元經費專門用於健全反導系統構築。為滿足這一作戰需求,高性能攔截導彈“愛國者-3”MSE型導彈的採購成為當務之急。空自將新組建2個防空反導群並配備相關訓練設施,並計劃對現行“愛國者”導彈發射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上述項目預計耗資1056億日元。
海自:建造瀕海戰鬥艦 研究分散進攻戰術
部署瀕海戰鬥艦支援兩棲登陸戰是海自推進資訊化軍事變革的重要抓手,海上自衛隊申請的下一年度經費預算為1.221萬億日元,大漲5.7%。海自擬於2018年度耗資964億日元繼續建造2艘瀕海戰鬥艦(採購費分多個年度支付,經費分別列入2018年和今後數個年度預算),預計2019年使排水量3900噸的新型瀕海戰鬥艦數量達到5艘。
近年來,海自作戰理念正在從傳統的“重視防空”(守勢作戰)轉變為“重視進攻”(攻勢作戰),特別是2016年3月新“安保法案”生效前後,海自開始研究新型作戰理論——通過建造射程更長、防護能力更強的水面艦艇來實施“分散進攻戰術”。簡言之,就是將數艘水面艦艇整合成一個作戰集群,根據海自綜合整合射擊指揮體系的情報蒐集與分析,在對方發射反艦導彈前發起超視距“先發制人攻擊”。
為此,海自從2016年起停止建造極其燒錢的“宙斯盾”防空驅逐艦,轉而著力優化和改進艦隊裝備體系,引入瀕海戰鬥艦,建設更具進攻性的作戰平臺,當前該型艦艇已有3艘下水。海自期望該型艦艇在擁有多樣化任務應對能力的同時降低建造成本。
不僅如此,增強潛艇部隊實力也是海自長期建設重點之一,主要做法是繼續推進蒼龍級潛艇建造。從2005年3月起海自按照每年1艘的速度採購蒼龍級潛艇,2018年度將耗資715億繼續採購1艘排水量3000噸的蒼龍級AIP潛艇(不依賴空氣推進),使該型潛艇數量增至13艘(注:海自潛艇部隊建設目標是至2021年海自將保有16艘蒼龍級和6艘親潮級潛艇)。
自衛隊申報的2018年度防衛預算除用於軍種建設外,還將大量經費投入到衛星和網路空間領域,希望先聲奪人佔據攻防制高點,謀求生成新質作戰能力,説明防衛省預算規劃具有一定前瞻性。2018年度防衛省擬花費887億日元利用各型人造衛星實施情報蒐集、資訊通信和指揮管理,其中用於通信衛星使用、相關設施建設耗資730億日元,租用地方商用光學衛星、地球觀測衛星耗資112億日元。此外為確保網路空間安全,自衛隊“網路防衛隊”申報了145億日元的預算,其中近100億日元用於優化“網路防衛隊”編制體制,使其從現有110人增至150人,相關職能任務也大幅拓展,另外45億日元用於開展關於應對網路攻擊和人工智慧的研究。(作者/ka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