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際社會熱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特點

2017-11-06 09:1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找準歷史方位,邁向更加美好生活

  ——國際社會熱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特點(上)

   “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社會生産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過去,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體現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也順應了中國人民更加廣泛和多元的生活需求,意味著中國共産黨將更加重視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中國的發展將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

  “這是一個符合當今中國現實的精準判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這是一個符合當今中國現實的精準判斷。”美國政治學者、專欄作家阿尼爾西格德爾對本報記者表示。

  當前,中國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8000美元,已經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準。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中國人民的錢袋子更鼓了,消費也在不斷升級。國家統計局日前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接近聯合國劃分的20%—30%的富足標準。

  塞內加爾中國問題專家阿達瑪蓋伊表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時間發展而演變,現在,“中國已經不再貧窮”。

  “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8000多美元,這在發展中國家是一個比較高的發展水準,代表著人們生活水準有了很大提高。”印度國防分析與研究所研究員斯瓦塔夫表示。斯瓦塔夫近兩年曾訪問過中國,對中國發展水準和民眾生活水準有著切身體驗。

  “這一轉變向世界表明瞭中國各方面的進步:這一進步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之上,而非建立在空中樓閣式的教條上。”法國《北方之聲報》前知名記者、政治評論員馬薩爾説,中國將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提到很高的位置,向世界表明瞭中國政府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的基本立場,將給中國經濟轉型發展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帶來新的理論依據和強大動力。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斯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強調,主要矛盾的變化是中國社會向現代化更高階段過渡的主要推動力。中國的發展經驗對世界其他國家將具有越來越大的價值和吸引力。

  “中國人民的需要已經走出了純物質層面”

  中國共産黨是一個有偉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共産主義作為自己偉大使命的黨。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體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也更加符合中國人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期待。

  貧窮落後不是社會主義,生態破壞、發展失衡、貧富不均、社會不公也不是社會主義。“美好生活需要”內容更廣泛,原來的“硬需求”並沒有消失,呈現出升級態勢,新生的“軟需求”則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

  對此,西格德爾非常贊同,他表示,隨著中國的發展,民眾的要求更高,清潔的空氣、高品質的産品、全方位的社會保障、自身權益保護,未來中國政府也需要在這些方面著力。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是中國共産黨對國情、社情進行科學研究和判斷得出的結論。“這一判斷可謂恰逢其時。”裏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教授保羅羅貝爾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廣泛,已經走出了純物質層面。除了環境外,人們對公平、法制、民主等這些相對“抽象”理念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十九大報告及時回應了這一新訴求,可謂順應民心。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政治科學學院教授素拉猜詩裏皆表示,新論斷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隨著發展步伐加快,中國社會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問題,特別是貪污腐敗和社會分配不均等問題。中國在過去五年有效懲治腐敗,加強扶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

  做出這一判斷,也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取得巨大發展成就並越來越自信的體現,中國人能以更理性、從容的態度來看待和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人們生活方式的返璞歸真,”馬薩爾曾作為密特朗、希拉克等法國前總統訪華記者團成員多次訪問中國,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大街上的自行車印象深刻,“現在風靡中國的共用單車,已經與當時的自行車意義完全不同,這既是經濟發展的創新,也體現了人民對環境和生活的重新審視和更高要求。”

  “十九大以後的中國社會將以更快的速度向更美好的未來邁進。”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將像十九大報告所描繪的那樣,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世界將會發現更多來自中國的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産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這一論斷符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大發展、大繁榮的現實情況。”馬薩爾説,現在,中國擁有便捷的高鐵網路、先進的硬體設施、層出不窮的科技創新,具備了很強的綜合實力。

  “落後的社會生産”已不再是中國的現實。當前,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經濟總量預計在2017年底將超過80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社會主要矛盾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當前的生産力發展水準和發展階段,最為直接地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層面。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有了飛速提升。”西格德爾説,北京、上海、深圳等躋身世界一流城市,很多中國企業競爭力也在國際同行業頂尖水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政府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辜學武表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判斷表明,中國未來將更加開放,意味著中國共産黨高度重視經濟發展成果如何平衡公平分配、全民充分共用的問題。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也意味著,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會與以前大不相同。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德賴斯戴爾表示,每人平均消費、城鎮化率和服務業的增長以及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將會對中國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帶來巨大變革。由於消費能力提升和服務業蓬勃發展,世界將會發現更多來自中國的機遇。

  斯瓦塔夫表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意味著中國正在轉向消費和服務驅動經濟增長的社會,這將為世界帶來巨大機遇,中國不斷增長的出國旅遊人數是其中的體現之一。

  蓋伊表示,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發展印證了中國模式的成功。目前,中國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世界期待中國能夠探索出更加滿足人民期待的方式和理念,發展中國家也將從中不斷學習和借鑒有益的經驗。

  (本報北京、華盛頓、約翰內斯堡、新德里、巴黎、莫斯科、裏約熱內盧、曼谷、柏林、雪梨11月5日電 記者黃髮紅、張朋輝、李志偉、苑基榮、葛文博、張曉東、陳效衛、張志文、馮雪珺、李鋒)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06日 21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