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十九大後中國經濟前景將更加光明

2017-10-24 10:05:00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字號

  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和中國強勁的經濟表現看,目前是推進改革的大好時機,如果中國堅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經濟前景將一片光明。   

  

全球經濟上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久前發佈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指出全球復蘇勢頭增強,預測2017年的增長將達3.6%,2018年將達3.7%。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遲滯不前、金融市場動蕩不安,增長率只有3.2%。相比之下,目前的增長預測明顯改善,但也需要採取政策行動來維持復蘇勢頭。 

  好消息是,本輪全球經濟增長加速的基礎更加廣泛,歐洲、中國、日本和亞洲新興經濟體均出現週期性上行,為2010年以來所未見。美國的增長也高於趨勢。如此同步的復蘇實屬難得,世界各國應把握機遇,採取大刀闊斧的政策,以支援增長並提高經濟抵抗衝擊的能力。 

  儘管如此,仍存在諸多阻礙因素,且復蘇依舊不徹底。在很多國家,通脹和工資增長仍處於低位。而在另外一些國家,特別是商品出口國和那些受內亂或政治不穩定困擾的國家,仍面臨更複雜的挑戰。另外,由於生産率和人口增長的長期趨勢,先進經濟體的中期前景依然疲軟。 

  因此,要彌合復蘇缺口,必須立即採取政策行動。雖然各國應採取的政策不盡相同,但各國均有充足空間來開展結構性改革,以提高經濟抵抗能力及潛在産出。在財政方面,那些已基本恢復充分就業的國家應考慮逐步實施財政整頓、以縮減不斷擴大的公共債務,並積累緩衝以應對下一次衰退。那些具有財政空間的國家,如能提高基礎設施和教育支出,則可提升未來的生産力,還可抵消其他國家財政整頓對全球需求的影響。若投資於人力資本,所有國家均能夠收穫重大效益,對青年的投資尤其如此,因為青年是維持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 

  要應對全球挑戰,需要全球解決方案。目前,全球同步復蘇為多邊合作也提供了全新機遇。然而,現有多邊體系需要作出調整,方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並促進互利合作。優先任務包括強化全球貿易體系、改善金融監管、加強全球金融安全網、減少國際避稅、並與饑荒、傳染病和氣候變化問題作鬥爭。    

  

堅持改革方向

  2017年,中國經濟在全球有利背景中表現得更加強勁。特別是工業增長,經歷過去幾年的持續下滑後,目前已趨於穩定,而服務業仍保持強健。短期強勁增長部分歸功於出口復蘇,另外國內政策支援和供給側改革也有所貢獻。經過多年的通縮,生産物價指數激增,提高了企業利潤,也改善了企業的償債能力。強勁的經濟增長,加上資本管制實施力度加強,緩解了過去兩年期間居高不下的資本外流壓力。考慮到上述強勁勢頭,基金組織將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調高到6.8%,將2018年的增長預期調高至6.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調高了中國的中期增長預測,2020年前的平均值調至6.4%,基本反映了中國政府到2020年在2010年的基礎上實現GDP翻番的目標。中期來看,中國的確具有維持強勁增長的潛力,但為確保安全,必須實施改革,以降低經濟增長對債務和投資的依賴。 

  近年來,中國在經濟再平衡方面進展顯著。經常賬戶順差已從2007年10%的峰值降低至目前的2%以下。消費和服務在經濟中的比重正在增大。 

  近期,中國經濟增長強勁,應利用有利環境,加大去杠桿力度,特別是加快清退“僵屍企業”,清理相關的不良債務。這類改革不可避免地會帶來短期成本。但是,可為勞動力再分配和安置提供預算內的財政支援,以此減輕短期成本的衝擊,另外,實施這些改革的最佳時機就是現在,因為目前經濟增長強勁,整個勞動力市場抵抗衝擊的能力較強。 

  為促進經濟再平衡,中國可利用現有空間,增加社會支出,增強稅收制度的累進性,以促進消費。加強市場力量的作用,減少對國有企業的隱性補貼,以及對私營部門開放,將會改善資源分配。而維持近期的監管力度,進一步推進去杠桿,更注重增長的品質而非數量目標,將可降低經濟的脆弱性。 

    中國政府已採取了一些重要的初步舉措,以促進企業部門的去杠桿化,而且信貸增速也在放緩,金融去杠桿化工作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也在努力控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借款。堅持推行上述改革措施,中國的前景將一片光明,有望實現可持續、更加綠色和更具包容性的增長。 

    (Alfred Schipk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張龍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