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姚玉潔 呂冬 周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後,中國宣佈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此舉被視為中國為應對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問題、防止國家“未富先老”做出的重大政策調整。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推行計劃生育,並於1978年將之定為基本國策。國家衛計委的統計顯示,中國因此累計少生了4億多人,大大減輕了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
然而,隨著生育率不斷走低,中國這一人口第一大國正面臨新的人口及經濟社會問題。
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2000年以來,中國人口年均增長率僅0.57%,處於低生育水準階段;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達13.26%,且增長迅速;而14歲以下少兒佔總人口比例已降至16.6%的新低。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已經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2012年每人平均收入超過6000美元,但隨著老年人口比重日漸走高,中國將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
“隨著我國絕對勞動人口出現下降,我國持續多年的‘人口紅利’將迎來拐點。”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蔡昉説。
“人口紅利”消退的一個最直觀表現,是近年來從沿海蔓延到內陸的“民工荒”。企業主每年至少要提薪10%-15%,才有可能招到工人。而對於老百姓來説,越來越頻繁出現“白菜價賽豬肉”的現象,正是因為蔬菜種植、採摘、運輸具有典型的勞動密集特徵,“人工貴”成為近年消費價格指數居高難下的要因。
與此同時,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服裝、製鞋等産業大量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耐克、阿迪達斯等體育用品商將生産線搬離中國,一些高端製造業則回流至美國和日本。中國經濟正面臨著“産業空心化”的嚴峻挑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人口結構從勞動力無限供給到跨越“劉易斯拐點”、從“人口紅利”走向“人口負債”,將導致工資上漲、政府收入與企業盈餘被壓縮,儲蓄率下降,經濟潛在增長率降低。
放眼世界,深陷泥淖的歐債危機和持續的日本經濟衰退,均與這些國家嚴重人口老齡化産生的福利支出增加、赤字嚴重緊密相關。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説:“這給正處於老齡化發展階段的中國帶來極大的警示。”
儘管當前中國依然面臨著人口眾多、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的困境,但人口政策調整具有滯後效益,及時完善人口政策顯得極為迫切。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説:“西方發達國家利用政治、經濟等手段刺激人口增長,除個別有增長外,絕大多數國家無顯著提升,可見提升生育水準難度大於降低生育水準。”
原新預測,“單獨兩孩”政策持續20至30年,中國人口總量增加在5000萬左右,對資源的壓力會增加,社會發展成果競爭性分配也會加劇,但這種壓力總體在可控範圍內。
事實上,由於撫育成本高昂、社會文化多元,當前中國人的生育意願並不高。上海人口部門2012年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上海符合二胎政策的家庭實際生育並不多,上海戶籍80後家庭的平均生育意願為1.2個孩子,這些家庭中約有80%是“雙獨”家庭。山西翼城、甘肅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地農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試點“二胎方案”,迄今生育率均低於1.6。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認為,從全國來看,符合單獨兩孩再生育條件的夫婦總量不是太大,加上各地啟動實施政策的“時間差”,短期內中國不會出現出生人口大增的問題。
專家認為,要將中國的生育率水準從目前的1.5左右上調至較合理的1.8-1.9區間,生育政策放鬆僅僅是第一步。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説:“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第二步是全面取消獨生子女政策,第三步是鼓勵生育,並通過社會分擔家庭的生育成本等多方面來提升生育率,但這些政策的調整和實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短時間內難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