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中國式減負被指“政策秀” 越減越累困局何時解?

2013年08月25日 08: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學期將至,來自教育部的小學生減負“十條新規”成為近期社會熱議話題。回顧“中國式減負”歷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教育部門減負政令持續推出數十年,卻難見實效。專家稱,解決減負困局,治本之策在於推進義務教育均衡,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小學生減負欲出“國十條” 禁令效果各方存疑

  又是一年開學季,當被中小學生稱為“第三學期”的暑假即將結束之際,中國教育主管部門再出新招,給小學生“減壓”。

  8月22日,教育部正式公佈《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徵求意見稿,其中包括,“零起點”教學,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一到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全面取消百分制等規定。

  “不留作業”、“不舉行考試”、“取消百分制”……這些“顛覆性”的新規頗具眼球效應,有媒體甚至用減負“國十條”來形容這一規定的力度。

  但是,自此份徵求意見稿公佈之後,圍繞減負新規的爭議就持續不斷,官方釋放的“減負”利好消息,似乎並未收到多少輿論讚許。

  網路上,家長們焦慮,面對重重的升學壓力和擇校競爭,給孩子們“放羊”會不會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老師們則認為,如今的學生負擔多來自校外輔導班,減負令讓學校很無奈;而本作為政策受益者的學生們,也有抱怨稱“一切無作業、無考試的政策都是空談”。一紙“減負令”,卻換來了家長憂、學校怨、孩子不以為然的尷尬反響。

  根據教育部的安排,十條減負新規的意見徵集截至8月29日。23日,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向媒體表示,自徵求意見開始,短短24個小時,教育部共接到來自社會各界的880封正式意見。他表示,教育部門將對所有意見進行歸集,認真汲取意見,儘快修訂完善新規,在今秋開學之際儘快印發。

  “專項督導”能否見效 口號喊出誰來問責?

  條條框框的減負規定,會不會在具體落實中出現“政策走樣”?會不會再次淪為各方眼中事不關己的“一陣風”?無論政策來自中央還是地方,每次“減負令”出臺後,政策如何監督問責,都是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

  對於監督,本次徵求意見的十條新規中,“加強監督”就作為其中一條,被單列出來。規定稱,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對減負工作定期開展專項督導檢查,每學期公佈督導報告。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嚴格責任追究,對加重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有關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進行問責。

  不過,亦有聲音指出,新規中“專項督導”的問責機製表述籠統,缺乏操作性。“規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但是哪些作業屬於家庭作業,課堂上的作業沒有完成算不算家庭作業?課外輔導班留的作業算不算家庭作業?如果沒有細節上的區分,沒有有力的監督機制,禁令再花哨最終還是一紙空文。”

  輿論對於“減負監督”的關切,源於各地年年減負卻越減越“負”的尷尬現實。以北京為例,今年2月北京推出“減負八條”,措施包括小學一至二年級不佈置家庭作業;初中每天家庭作業總量不得超過1.5小時等等。措施之細,在當時被輿論讚為“史上最嚴、直指要害”。

  然而,今年5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對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減負”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儘管有“減負令”約束,北京地區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需要完成家庭作業的比例仍高達52%,初中生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超過90分鐘的比例也高達60%。

  “此次教育部所提10項減負規定,並非什麼新的措施,在此前的減負令中這些措施都曾出現,如果沒有嚴肅的問責,規定的執行前景極不樂觀。”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對於年年出臺的“減負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會影響官方的公信力,把減負變為行為藝術。

  多年減負被指“政策秀” 執行難怪圈如何解

  “我小學就減負,現在我兒子上學了,還在談減負,制度都很好,可是執行呢?”這是網友對於“中國式減負”的一句感慨,也道出減負口號幾十年卻難見實效的現實。

  從1988年,國家教委發佈《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到2000年教育部發出的《關於在中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再到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於學校減負的規劃。圍繞“減負”,中國各級教育部門的三令五申已持續幾十年,然而,年年出臺的減負招式,卻被輿論稱為雷聲大,雨點小的“政策秀”。

  在熊丙奇看來,中國中小學生的負擔之所以無法真正減下來,根本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義務教育嚴重不均衡,其二,中高考制度改革沒有實質性進展,考試升學還是用單一的分數標準選拔評價學生。

  “在如今‘幼升小’、‘小升初’的擇校壓力之下,就連幼兒園都已出現小學化的趨勢,更別提小學生的學業壓力了。”熊丙奇稱,政府必須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要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同時轉變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模式,打破現存的擇校利益鏈。

  此外,熊丙奇認為,在每分必究的升學錄取制度指揮下,學校、老師、家長、學生都被應試化。“在這種情況下,減負令要求小學不要考試、不要百分制打分、不要排名,只是聽上去很美,就是學校做到了這一點,校外增負也是必然。只有建立科學、多元的評價體系,才有可能把學校、教師、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熊丙奇稱。

  8月2日,人民日報刊文《學生負擔過重已成民族之痛》,探討中國教育的數十年難解的“減負困局”。這篇文章稱,教育的“全民焦慮”,已成為當今中國的一個明顯標誌,瀰漫于社會各個階層、各類人群。當政策的減負目標像西西弗斯的巨石那樣年年推進、又每每回到原點的時候,損害的已不僅僅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是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記者 闞楓)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