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江澤民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2013年07月23日 08:55 來源:外交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3年7月3日,正在上海的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在西郊賓館會見並宴請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及家人。江澤民伕人王冶平,基辛格夫人南希基辛格、兒媳羅克韋爾、孫女索菲亞基辛格、孫子威廉基辛格參加了會見和宴請。知情人士認為,江澤民和基辛格攜家人舉行家庭式、“莊園式”相會,談得“很輕鬆、很真誠”,談話涉及內容“很重要”。知情人士透露了這次會見的情況。

  會見時,江澤民説,我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1987年9月,距今已有26年,當時我還是上海市市長,此後我們曾多次見面。今天,我很高興再次與你和家人見面。

  基辛格説,非常感謝您會見我和我的家人,我此次訪華受到往訪各地的盛情款待,我深表感謝。您親自過問有關接待安排,對此我深受感動。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是1987年在上海,1989年我再次來華訪問並與您見了面,當時中國正處在一個比較困難的時刻。您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猶豫,而是充滿信心地去面對這些困難。您的堅韌和勇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對能與您結識併為促進美中關係發展一起努力感到十分榮幸。您曾經説過,只要美中兩國堅持合作,其他的問題都容易解決。現在看來,我們已經成功實現了當時的目標,美中關係已處於一個新的起點,在您所打造的基礎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江澤民説,我們都曾見證了世界的風雲變幻,經歷了中美關係的風風雨雨。1971年你從巴基斯坦秘密來華訪問,1972年你陪同尼克松總統訪華,在上海發表了《上海公報》,結束了中美兩國的長期隔絕和對抗,打開了兩國交往的大門。你一直關心和支援中美關係發展,40多年訪華達幾十次。你是唯一見過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中國歷代領導人的美國政治家。中國人民不會忘記你為中美關係作出的貢獻。

  江澤民説,不久前我與習近平主席通電話,他委託我向你及家人表示親切問候。你知道,像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需要有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去年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習近平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今年3月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又選舉他為國家主席,完成了中國領導班子的新老交替。習近平是一位非常能幹、有智慧的國家領導人。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毫無疑問會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出了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果斷處理。最近,中國新疆發生了暴力恐怖襲擊事件,習近平果斷決策,迅速控制了局勢。上個月,習近平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同奧巴馬舉行了會晤,他們進行了長時間的友好交流,非常坦誠地就兩國關係中的許多重要問題以及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了看法,這對中美關係發展非常有益。

  基辛格説,我雖只同習近平主席見過幾次面,但我對他的堅定意志和勇氣印象深刻。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已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雖然實施這些舉措不會一帆風順,但我相信他有克服這些困難並領導中國向前發展的堅強意志和能力。您對中國新領導人的評價使我對中國未來以及美中關係的發展前景更加有信心。當前,美中關係正處在一個重要歷史關頭。如果美中兩國吵架,世界就會分裂。然而,如果美中兩國能真誠合作,那麼受益的不僅是美中兩國,而是整個世界。

  基辛格説,我不會忘記我與您1987年在上海和1989年在北京見面的場景。此次帶我的孫輩們來訪華,就是想讓他們親身感受一下在一代人的時間裏,中國所取得巨大成就以及美中關係所取得的巨大發展。

  江澤民説,在中美關係打開後的40多年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雖然我們目前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但我對新一屆領導班子充滿信心,相信他們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中美關係在1989年後確實經歷了一段困難時期,之後在雙方共同努力下,我和克林頓總統實現了互訪。我親身的體會是,儘管當前中美還存在若干矛盾,但只要我們兩國領導人坦誠交換意見,許多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1993年我第一次訪問美國時,與克林頓總統在西雅圖見面。我就對他講,我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你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發達國家的領導人,如果我們兩國攜手合作,就一定能夠推動世界走向美好的21世紀。現在看來,當初的判斷是對的。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會晤時談了許多問題,給我的印像是,我們不要怕兩國關係存在什麼矛盾,只要雙方能夠坦誠對話,我們就可以期待這個世界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基辛格説,我們兩個國家在交往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困難。我認為美中關係正在取得積極進展,我們兩國領導人有著一致的想法,就是不讓一些問題影響美中關係。習近平主席在處理外交問題時所表現出的勇氣和智慧令我印象深刻。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2/c_116639578.htm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外交部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