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官員抑鬱症自殺個案多發 專家:建心理疏導機制

2013年01月16日 10:54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月9日,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人民法院原副院長張萬雄跳樓自殺身亡,在其留下的遺書中稱,他“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不堪工作和生活壓力,選擇了輕生這種方式,必然會引起各種猜測。”

  《法制日報》記者搜索發現,近年來,幹部因患有抑鬱症而自殺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其中不乏政法系統的官員。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以來,先後有廣東省茂名市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劉先進、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童兆洪、河南省洛陽市公安局原紀委書記張廣生、陜西省榆林市司法局原局長張引勝、廣東省廣州市公安局副局長祁曉林等因患抑鬱症而自殺身亡。

  近年來,官員因抑鬱症而自殺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人數也較少,但呈現個案不斷發生的特點。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有發認為,和普通民眾相比,官員自殺之所以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與他們肩負的工作職責和角色密切相關。

  政府官員患抑鬱症的原因比較複雜,李有發認為,這與部分官員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有很大關係。“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一部分官員的思維方式及工作能力不適應形勢的變化和要求,容易産生壓力。”

  李有發説,政府官員特別是行政部門的領導直接負責某一方面的工作,工作壓力本身就比較大,加之還要處理好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一旦生活中出現問題,就會造成情緒的壓力。“部分官員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身心壓力很大,容易患上抑鬱症等疾病。”

  同時,隨著幹部的問責機制、考核機制的逐步完善,可能會造成一部分官員面對職務晉陞、績效考核時,出現情緒的波動。“若無法處理好這些情緒波動,極易産生消極情緒,出現心理方面的疾病。”李有發説。

  “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關注民眾的身心健康也是現代社會發展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李有發表示,官員首先是一個社會人,難免會受到整個社會心態的影響,這就需要建立一種形式開放、平和的社會心態,包括健康的人際關係,良好的工作環境等。

  李有發認為,建立這種形式開放、平和的社會心態,需要重視對政府官員心理健康的輔導,讓他們有正常的宣泄渠道和途徑。同時,也要處理好社會階層和諧關係,強化幹部與不同階層之間的資訊溝通、互相了解。要營造清廉的政治環境,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

  李有發建議,要重視整個社會精神家園的建設,在重視幹部政績考核的同時,也要建立官員的精神干預和心理疏導機制,不斷完善維護幹部身心健康方面的制度建設。幹部也要不斷的增強社會心理承受能力,適應社會轉型、工作崗位變化等情況帶來新問題,提高自身應對變化的能力和水準。

  “政法系統的幹警因其工作的特殊,遇到的新問題也比較多,一旦出現心理方面的疾病,對社會的形象和危害更大。”李有發建議,有關部門應該通過豐富幹警生活、陶冶幹警情操等多種方式,釋放他們的辦案壓力,幫助他們塑造健康、陽光的心態,營造“傾心為民、快樂工作、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圍。(周文馨 趙志鋒)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