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命題,出色答卷
——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社會轉型不斷加快的今天,中國能否在經濟騰飛的同時,避免一些國家曾經出現的“道德滑坡”,擺脫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這是時代給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提出的一道嚴峻命題
人無品不正,國無品不立。作為社會文明的基礎與核心,道德如同陽光空氣一樣須臾不可或缺。良好的道德風尚不僅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指示器”,也是社會正常運轉的“潤滑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缺少道德的支撐。
經濟突飛猛進,社會急速轉型,給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提出的一道嚴峻命題——中國能否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曾經出現的“道德滑坡”,擺脫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中國共産黨歷來高度重視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在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併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
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強調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江澤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胡錦濤同志進一步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
自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十六屆五中全會,到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六中全會,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在內的精神文明建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在我國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鮮明地指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堅持和提倡什麼、反對和抵制什麼,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準則和規範,引導著中國平穩度過社會的轉型期、社會矛盾的凸顯期、體制改革的深水區。
十年來,中國的道德水準明顯提升。無論是遵規守法意識的增強還是公共秩序的改善,無論是敬業精神的自覺踐行還是文明禮儀的大力推廣,“謝謝”、“對不起”使用率的迅速提高,讓人感到,中國的道德建設這份出色的答卷來之不易。這是在克服眾多現實障礙、眾多日常積習和眾多歷史包袱的過程中取得的成績。
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從計劃體制到市場體制,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中國正在以令人炫目的速度轉型。西方國家用了上百年才完成的經濟社會轉型,在中國被壓縮到了30年。
昨天還是手握鋤頭的農民,今天就有可能是城裏做工的工人;昨天還在事業單位上班,今天就有可能變成企業職工;昨天還在自己家鄉,明天就有可能遠在千里之外……這其中,蘊含了多少悲喜交加的故事,包含著多少思想上的迷惘與困惑,不是親身經歷的人,是難以體會的。
面對如此巨大的轉變,許多人的道德準備還遠不充分,一切都想嘗試,可底線卻不確定。舊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不適應新的時代了,而新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一時還沒有形成。一些誠信缺失、見死不救等失德敗德現象不斷拷問著社會良知。比如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不僅對消費者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而且破壞了社會互信和正常的經濟秩序。有人認為,這是市場經濟帶來的惡果。這種看法並不正確。與其説是市場經濟帶來了失德敗德現象,不如説是與市場經濟相配套的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完善造成的。類似的混亂、敗德現象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曾出現過,但隨著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嚴格執行,這樣的行為就漸漸減少了。因此,客觀地説,不是市場經濟而是市場經濟的不健全不完善,導致了中國社會轉型期道德狀況“感動與疼痛交織,憂慮與希望並存,主流進步與問題突出同在”的複雜圖景。
處於如此複雜的大背景,處在這樣變革的大時代,中國思想道德建設,知難而上,全力推進。“三下鄉”、“心連心”、“三貼近”、“走轉改”,一次次沉向基層;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一批批創建出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年年在不斷加強。這一項項影響深遠的部署,一個個強勁有力的措施,讓精神文明的火炬照亮基層,照亮社區,照亮每一個群體的心靈。
公民道德重在建設,國家品格重在塑造,十年來社會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因為道德缺陷不屬於法律管轄的範圍,道德的失范不能用行政或法律手段加以解決,在社會的轉型期,在歷史的空白點,建設最需要的是耐心培育。十年來,我們沒有看到所謂的大批判,也很少見到政府部門的行政強制,我們靠樹立英雄模範、獎勵善行義舉,彰顯了榜樣的力量,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作為網民、身為大眾,也在一次次道德的交鋒中變得日益理性。今天,我國網際網路的上網人數達到5.13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經達到38.3%。在國內事件和國際事件中,中國網民的討論激情空前高漲,隨著社會的進步、網路道德的形成,每次討論都可以呈現理性的光芒,盲從宣泄、自負狹隘、簡單片面,逐漸被平和理性、自信自強、辯證客觀所取代。
在國際盛會中,中國人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志願服務的風采贏得了世界。《華盛頓郵報》報道説,北京的熱情和友好充分展示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紐約時報》説,中國的志願者向世人傳達出了當代中國的形象:年輕、愛國,有激情並充滿自豪感。
揚善必須懲惡。對無良企業、腐敗分子、敗德現象的查處、懲罰、譴責,如果缺乏相應的機制、法規與環境,模範的作用就會降低,正風正氣就難以持久。十年來,懲治腐敗、掃黃打非堅決有力,打擊侵權、造假、欺詐持續不斷,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專項治理格外強勁,相關的司法體制和法規建設日趨完善,而社會輿論更是對敗德現象無情撻伐。十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還制定了一整套逐漸完善的獎勵英模、保護好人的政策措施,善行義舉受嘉獎正在成為社會常態,“好人有好報”已經是大眾共識。